我国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页 |
一、单位犯罪概述 | 第11-16页 |
(一) 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理论 | 第12-14页 |
1. 人格化社会系统责任理论 | 第12-13页 |
2. 双层机制理论 | 第13页 |
3. 连带责任理论 | 第13页 |
4. 替代责任理论 | 第13-14页 |
(二) 单位犯罪的立法演变 | 第14-15页 |
1. 否定阶段 | 第14页 |
2. 过渡阶段 | 第14-15页 |
3. 肯定阶段 | 第15页 |
(三) 单位犯罪的概念 | 第15-16页 |
1. 单位授权说 | 第15页 |
2. 单位名义说 | 第15-16页 |
3. 单位职务说 | 第16页 |
4. 单位利益说 | 第16页 |
二、单位犯罪的主体 | 第16-25页 |
(一) 单位犯罪主体资格的界定 | 第17-19页 |
1. 单位犯罪主体资格的确立 | 第17-18页 |
2. 单位犯罪主体资格的否定 | 第18-19页 |
(二) 法定的单位犯罪主体种类 | 第19-23页 |
1. 公司 | 第19页 |
2. 企业 | 第19-21页 |
3. 事业单位 | 第21-22页 |
4. 机关 | 第22-23页 |
5. 团体 | 第23页 |
(三) 几种有争议的单位犯罪主体资格认定 | 第23-25页 |
1. 一人公司 | 第23页 |
2. 单位分支机构或部门 | 第23-24页 |
3. 村民委员会 | 第24页 |
4. 民办非企业单位 | 第24-25页 |
三、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 第25-28页 |
(一) 单罚制 | 第25-27页 |
1. 采用单罚制的情况 | 第25-26页 |
2. 单罚制的弊端与不足 | 第26-27页 |
(二) 双罚制 | 第27-28页 |
1. 双罚制符合单位犯罪的特征 | 第27页 |
2. 双罚制能更有效地实现刑罚目的 | 第27-28页 |
3. 双罚制遵循了罪责自负原则 | 第28页 |
四、单位犯罪的刑罚配置 | 第28-32页 |
(一) 单位犯罪刑罚配置状况及缺陷 | 第29-30页 |
1. 刑罚种类单一 | 第29页 |
2. 无限额罚金制不科学 | 第29-30页 |
3. 罚金刑地位偏低 | 第30页 |
4. 与自然人犯罪相比处罚尺度差距明显 | 第30页 |
(二) 单位犯罪刑罚的完善 | 第30-32页 |
1. 完善现有刑罚 | 第30-31页 |
2. 丰富刑罚种类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