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及触角神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投射
致谢 | 第4-8页 |
文中所用神经组织学术语和缩写 | 第8-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1.1 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 | 第12-16页 |
1.1.1 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 第12页 |
1.1.2 昆虫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多样性 | 第12-13页 |
1.1.3 中枢神经系统形态与进化的关系 | 第13页 |
1.1.4 半翅目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1.5 昆虫神经系统的研究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 第15-16页 |
1.2 昆虫脑的结构 | 第16-18页 |
1.3 昆虫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中用到的主要技术 | 第18-21页 |
1.4 昆虫的触角感受器及触角神经的投射 | 第21-24页 |
1.4.1 昆虫触角感受器及其功能 | 第21页 |
1.4.2 触角神经及投射 | 第21-22页 |
1.4.3 昆虫的触角叶 | 第22-24页 |
1.5 绿盲蝽的发生、危害、寄主选择及防治 | 第24-27页 |
引言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 第29-5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2.1.2 解剖方法与染色方法的建立 | 第30-31页 |
2.1.3 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定位 | 第31页 |
2.1.4 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染色标记 | 第31-32页 |
2.1.5 共聚焦成像及三维重建 | 第32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32-49页 |
2.2.1 解剖方法与染色方法 | 第32-34页 |
2.2.2 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的位置与形态 | 第34页 |
2.2.3 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 | 第34-36页 |
2.2.4 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的各部位长度 | 第36-39页 |
2.2.5 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 | 第39-41页 |
2.2.6 绿盲蝽的脑 | 第41页 |
2.2.7 绿盲蝽的颚神经节 | 第41页 |
2.2.8 绿盲蝽的前胸神经节 | 第41-44页 |
2.2.9 绿盲蝽的后部神经节 | 第44-49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49-55页 |
2.3.1 结论 | 第49-50页 |
2.3.2 讨论 | 第50-55页 |
第三章 绿盲蝽脑的解剖结构 | 第55-7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5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55页 |
3.1.2 脑的解剖方法 | 第55页 |
3.1.3 染色方法 | 第55页 |
3.1.4 三维重建及分析 | 第55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55-65页 |
3.2.1 绿盲蝽脑的外部形态 | 第55-56页 |
3.2.2 绿盲蝽脑的基本结构 | 第56-58页 |
3.2.3 视叶 | 第58-60页 |
3.2.4 中央复合体 | 第60-61页 |
3.2.5 蘑菇体 | 第61-62页 |
3.2.6 触角叶 | 第62-64页 |
3.2.7 触角机械感觉与运动中心 | 第64页 |
3.2.8 中间脑及其他结构 | 第64-65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65-72页 |
3.3.1 结论 | 第65-66页 |
3.3.2 讨论 | 第66-72页 |
第四章 绿盲蝽触角神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投射 | 第72-8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4.1.1 供试昆虫 | 第72-73页 |
4.1.2 脑的解剖方法 | 第73页 |
4.1.3 触角回填 | 第73页 |
4.1.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 第73页 |
4.1.5 三维重建与数据分析 | 第73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73-79页 |
4.2.1 绿盲蝽触角神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投射 | 第73页 |
4.2.2 绿盲蝽触角神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枝 | 第73页 |
4.2.3 触角叶神经束 | 第73-79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79-81页 |
4.3.1 结论 | 第79页 |
4.3.2 讨论 | 第79-81页 |
结论及创新点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106页 |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6-107页 |
Abstract | 第10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