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地区下二叠统风城组喷流岩成因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3页 |
| 1.1 论文选题来源 | 第11页 |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1.3.1 喷流岩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2 湖相白云岩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1.3.3 湖相喷流成因原生白云岩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1.3.4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 1.5 论文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20-21页 |
| 1.6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 1.6.1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1-22页 |
| 1.6.2 论文创新点 | 第22-23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3-28页 |
| 2.1 盆地演化动力学背景 | 第23-26页 |
| 2.2 区域地层 | 第26-27页 |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7-28页 |
| 第3章 喷流岩发育区构造-沉积格局 | 第28-38页 |
| 3.1 构造格局 | 第28-31页 |
| 3.1.1 二叠纪构造特征 | 第28-30页 |
| 3.1.2 研究区构造沉降特征 | 第30-31页 |
| 3.2 喷流岩沉积格局 | 第31-35页 |
| 3.2.1 喷流岩产状 | 第31-32页 |
| 3.2.2 热水沉积环境特征 | 第32-35页 |
| 3.3 热水沉积背景条件和展布格局分析 | 第35-37页 |
| 3.3.1 早二叠世火山活动特征 | 第35页 |
| 3.3.2 古地热特征 | 第35-37页 |
| 3.3.3 区域地球物理场 | 第3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喷流岩岩石学及物质组分特征 | 第38-67页 |
| 4.1 喷流岩岩石学研究 | 第38-45页 |
| 4.1.1 岩芯描述 | 第38页 |
| 4.1.2 岩石组构特征 | 第38-44页 |
| 4.1.3 微观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 4.2 喷流岩矿物学研究 | 第45-57页 |
| 4.2.1 矿物产出特征 | 第45-51页 |
| 4.2.2 特殊矿物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 第51-57页 |
| 4.3 物质组分组合及化学组分 | 第57-65页 |
| 4.3.1 物质组分组合特征 | 第57-61页 |
| 4.3.2 典型矿物化学组分特征 | 第61-6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5章 喷流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67-101页 |
| 5.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7-87页 |
| 5.1.1 样品采集及测试 | 第67页 |
| 5.1.2 主量元素 | 第67-69页 |
| 5.1.3 微量元素 | 第69-78页 |
| 5.1.4 稀土元素 | 第78-87页 |
|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87-97页 |
| 5.2.1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87-92页 |
| 5.2.2 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92-95页 |
| 5.2.3 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95-97页 |
| 5.3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97-100页 |
| 5.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第98页 |
| 5.3.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98页 |
| 5.3.3 流体包裹体物理参数 | 第98-10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 第6章 湖相“白烟型”喷流岩成因机理 | 第101-110页 |
| 6.1 湖相“白烟型”喷流岩成因分析 | 第101-105页 |
| 6.2 流体来源及运移 | 第105-110页 |
| 6.2.1 流体来源 | 第105-106页 |
| 6.2.2 流体运移机制 | 第106-108页 |
| 6.2.3 热水沉积模式 | 第108-110页 |
| 结论 | 第110-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2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