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废汽车回收比率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5-16页 |
第2章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工作发展概况 | 第16-23页 |
2.1 概念简介 | 第16页 |
2.2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体系 | 第16-21页 |
2.2.2 政策法规 | 第18-19页 |
2.2.3 回收工作基本流程 | 第19-20页 |
2.2.4 回收工作现状 | 第20-21页 |
2.3 报废汽车回收工作的突出问题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报废汽车回收比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37页 |
3.1 设计调查问卷 | 第23页 |
3.2 开展问卷调查活动 | 第23-25页 |
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研究 | 第25-36页 |
3.3.1 全面剖析回收工作现状 | 第26-35页 |
3.3.2 回收比率影响因素综合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提高报废汽车回收比率的对策分析 | 第37-54页 |
4.1 法规政策措施 | 第37-42页 |
4.1.1 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 第37-39页 |
4.1.2 完善机动车报废标准 | 第39-40页 |
4.1.3 放宽汽车零部件再利用的限制 | 第40-41页 |
4.1.4 其他政策措施 | 第41-42页 |
4.2 成立统一管理机构 | 第42-46页 |
4.2.1 行使行政监察职能 | 第42-43页 |
4.2.2 承担行业管理责任 | 第43页 |
4.2.3 引导行业协会发挥作用 | 第43-46页 |
4.3 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 第46页 |
4.4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 第46-50页 |
4.4.1 构筑报废汽车回收网络 | 第46-48页 |
4.4.2 改革企业资格认证制度 | 第48-49页 |
4.4.3 完善报废汽车定价机制 | 第49-50页 |
4.5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 第50-53页 |
4.5.1 实施机动车回收基金制度 | 第50-51页 |
4.5.2 推行车主诚信档案制度 | 第51-52页 |
4.5.3 建立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工作机制 | 第52-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报废汽车回收体系优化研究 | 第54-69页 |
5.1 报废汽车综合信息平台 | 第55-57页 |
5.1.1 平台数据库 | 第55-56页 |
5.1.2 信息平台的基本功能 | 第56-57页 |
5.2 回收处理系统 | 第57-63页 |
5.2.1 回收处理程序 | 第58-60页 |
5.2.2 回收运作模式 | 第60-62页 |
5.2.3 回收处理活动 | 第62-63页 |
5.3 回收体系的评估 | 第63-68页 |
5.3.1 问题描述 | 第64页 |
5.3.2 模型构建 | 第64-65页 |
5.3.3 模型分析 | 第65-68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68-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6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附录A 报废汽车回收比率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75-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