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不同生境中的稀有放线菌 | 第10-13页 |
| ·土壤中的稀有放线菌 | 第10页 |
| ·淡水中的稀有放线菌 | 第10-11页 |
| ·海洋中的稀有放线菌 | 第11页 |
| ·红树林中的稀有放线菌 | 第11页 |
| ·植物中的内生稀有放线菌 | 第11-12页 |
| ·极端环境中的稀有放线菌 | 第12页 |
| ·污染环境中的稀有放线菌 | 第12-13页 |
| ·稀有放线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13-15页 |
| ·小单孢菌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13页 |
| ·诺卡菌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13-14页 |
| ·马杜拉放线菌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14页 |
| ·游动放线菌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14页 |
| ·拟无枝菌酸菌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14-15页 |
| ·小双孢菌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15页 |
| ·糖多孢菌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15页 |
| ·稀有放线菌属产生的其它生物活性物质 | 第15页 |
| ·稀有放线菌的选择性分离方法 | 第15-18页 |
| ·分离源的选择 | 第15-16页 |
| ·样品的预处理 | 第16-17页 |
| ·培养基的设计 | 第17-18页 |
| ·论文设计思路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活性菌株分离及其筛选 | 第20-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 ·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 ·放线菌的分离 | 第22-23页 |
| ·放线菌生长速度结果 | 第23页 |
| ·放线菌活性筛选结果 | 第23-29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八株放线菌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 | 第31-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页 |
| ·材料 | 第31页 |
| ·方法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 ·发酵液抑制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结果 | 第31-32页 |
| ·发酵液对盆栽黄瓜霜霉病和小麦白粉病的保护作用 | 第32页 |
| ·对TMV 侵染的活体治疗作用 | 第32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菌株的分类鉴定 | 第34-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 ·供试菌株 | 第34页 |
| ·培养基 | 第34页 |
| ·方法 | 第34-35页 |
| ·菌株形态学特征 | 第34页 |
| ·培养特征观察 | 第34页 |
|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 第34-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 ·菌株的形态鉴定 | 第35-36页 |
| ·培养特征 | 第36-40页 |
| ·生理生化鉴定 | 第40-41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1-44页 |
| 第五章 放线菌3D3-7 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 第44-5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 ·材料 | 第44-45页 |
| ·方法 | 第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 ·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 第45-46页 |
| ·吸附树脂的选择 | 第46页 |
| ·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 | 第46-47页 |
| ·活性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7-48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附录1 抑制菌丝生长作用图片 | 第57-60页 |
| 附录2 盆栽试验图片 | 第60-61页 |
| 附录3 化合物图谱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及拟发表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