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夏枯草概述 | 第11-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夏枯草性状及组织显微结构鉴定 | 第12-13页 |
·夏枯草生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13页 |
·夏枯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夏枯草营养器官的结构特征研究 | 第17-21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7页 |
·结果分析 | 第17-18页 |
·夏枯草根的解剖结构特征 | 第17页 |
·夏枯草茎的横切面 | 第17-18页 |
·叶的横切面 | 第18页 |
·讨论 | 第18-21页 |
第三章 夏枯草生殖器官的结构特征 | 第21-3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1页 |
·材料 | 第21页 |
·方法 | 第21页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夏枯草花芽的分化过程 | 第21页 |
·花药的发育及其结构特征 | 第21-22页 |
·小孢子的发生 | 第22页 |
·雄配子体发育 | 第22-23页 |
·大孢子发生 | 第23页 |
·雌配子体的发育 | 第23页 |
·讨论 | 第23-32页 |
·花药壁的发育 | 第23页 |
·雌、雄配子体发育 | 第23-32页 |
第四章 夏枯草各器官中主要药用成分积累规律 | 第32-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页 |
·药品与仪器 | 第32页 |
·夏枯草总黄酮的测定 | 第32-33页 |
·总黄酮的提取 | 第32页 |
·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32-33页 |
·试样中总黄酮总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夏枯草熊果酸、齐墩果酸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3-34页 |
·样品含量测定 | 第34页 |
·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 | 第34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页 |
·样品制备 | 第34页 |
·咖啡酸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标准曲线及回归方程 | 第34-35页 |
·供试品溶液制备及含量测定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夏枯草不同部位总黄酮的积累规律 | 第35-36页 |
·夏枯草不同部位熊果酸的积累规律 | 第36-38页 |
·夏枯草不同部位齐墩果酸的积累规律 | 第38-39页 |
·夏枯草不同部位迷迭香酸的积累规律 | 第39-40页 |
·夏枯草不同部位咖啡酸的积累规律 | 第40-4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1-42页 |
第五章 不同产地夏枯草果穗总黄酮、熊果酸含量的比较 | 第42-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不同产地夏枯草总黄酮含量的比较 | 第42-44页 |
·不同产地夏枯草熊果酸含量的比较 | 第44-4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