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周期化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 第18-22页 |
2.1 高速铁路列车周期化运输组织概念 | 第18页 |
2.2 周期化运输组织模式在各国高速铁路的应用情况 | 第18-21页 |
2.3 高速铁路采用周期化运输组织模式的优点分析 | 第21-22页 |
第3章 高速铁路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 | 第22-33页 |
3.1 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的概念及特点 | 第22-23页 |
3.1.1 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的概念 | 第22页 |
3.1.2 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的特点 | 第22-23页 |
3.2 我国高速铁路采用周期化列车运行图的可行性分析 | 第23-26页 |
3.2.1 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的适用性分析 | 第23-24页 |
3.2.2 我国高速铁路采用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26页 |
3.3 周期化列车运行图的编制特点 | 第26页 |
3.4 周期化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流程 | 第26-27页 |
3.5 周期化列车运行图编制关键研究 | 第27-33页 |
3.5.1 单元周期长度的确定 | 第28-29页 |
3.5.2 动车组运用的确定 | 第29页 |
3.5.3 不同停站方案的列车运行线铺画 | 第29-31页 |
3.5.4 高速铁路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的拼接 | 第31页 |
3.5.5 周期图中对运行线的抽线 | 第31-32页 |
3.5.6 动车组车底交路的调整 | 第32-33页 |
第4章 高速铁路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技术研究 | 第33-50页 |
4.1 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的过周期技术处理 | 第33-35页 |
4.1.1 周期性列车运行图过周期的必要性 | 第33-34页 |
4.1.2 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的过周期处理 | 第34-35页 |
4.2 周期图中列车的区间到发顺序确定技术研究 | 第35-37页 |
4.2.1 区间列车到发顺序的确定方法 | 第35-36页 |
4.2.2 区间列车到发顺序的确定过程 | 第36-37页 |
4.3 周期图中列车运行线的初始布点技术研究 | 第37-40页 |
4.3.1 初始布点技术的特性分析 | 第37-38页 |
4.3.2 初始布点技术研究 | 第38-40页 |
4.3.2.1 确定列车的发车间隔 | 第38-39页 |
4.3.2.2 确定列车的车次分配 | 第39-40页 |
4.4 列车运行线冲突消解技术研究 | 第40-46页 |
4.4.1 列车运行线冲突分析 | 第40-41页 |
4.4.2 运行线的冲突消解方法研究 | 第41-46页 |
4.5 计算机编制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的技术研究 | 第46-50页 |
4.5.1 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的概念及意义介绍 | 第46-47页 |
4.5.2 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的优势分析 | 第47-48页 |
4.5.3 计算机编制周期性列车运行图过程 | 第48-50页 |
第5章 成渝高速铁路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编制优化研究 | 第50-63页 |
5.1 成渝高速铁路概况 | 第50-52页 |
5.2 成渝高速铁路现行列车运行图分析 | 第52-56页 |
5.2.1 成渝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种类 | 第52-53页 |
5.2.2 成渝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特点 | 第53-54页 |
5.2.3 成渝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需求 | 第54-56页 |
5.3 成渝高速铁路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的可行性分析 | 第56-57页 |
5.4 成渝高速铁路的周期化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 第57-59页 |
5.4.1 单元周期的确定 | 第57页 |
5.4.2 动车组的运用分析 | 第57-58页 |
5.4.3 周期性开行方案的确定 | 第58-59页 |
5.5 成渝高速铁路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的编制优化过程 | 第59-61页 |
5.5.1 成渝高铁周期图编制优化思路 | 第59页 |
5.5.2 成渝高铁周期图编制优化步骤 | 第59-61页 |
5.6 成渝高速铁路周期性列车运行图的编制优化结果 | 第61-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1. 论文的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63页 |
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