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生态效益概念 | 第11页 |
1.1.2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固碳释氧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2 降温增湿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地区自然环境概况 | 第19-21页 |
2.1 地理条件分析 | 第19页 |
2.2 气候条件分析 | 第19页 |
2.3 绿化状况分析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3.2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3.2.1 供试树种的叶面积指数、三维绿量的测量方法 | 第22页 |
3.2.2 供试树种光合参数的测定 | 第22-23页 |
3.3 计算方法 | 第23-27页 |
3.3.1 供试树种的叶面积指数、三维绿量的计算 | 第23页 |
3.3.2 固碳释氧量的计算 | 第23-25页 |
3.3.3 降温增湿量的计算 | 第25-26页 |
3.3.4 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73页 |
4.1 叶面积指数与三维绿量的分析 | 第27-28页 |
4.2 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 第28-30页 |
4.3 供试树种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 第30-37页 |
4.3.1 不同季节常绿大乔木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特征 | 第30-31页 |
4.3.2 不同季节落叶大乔木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特征 | 第31-34页 |
4.3.3 供试树种净光合速率的季节差异 | 第34-36页 |
4.3.4 小结与讨论 | 第36-37页 |
4.4 固氮释氧能力分析 | 第37-50页 |
4.4.1 单位叶面积常绿大乔木不同季节的日固氮量和释氧量 | 第38页 |
4.4.2 单位叶面积落叶大乔木不同季节的日固氮量和释氧量 | 第38-39页 |
4.4.3 单位叶面积常绿大乔木同一季节的日固碳释氧量 | 第39-40页 |
4.4.4 单位叶面积落叶大乔木同一季节的日固碳释氧量 | 第40-42页 |
4.4.5 单位土地面积常绿大乔木不同季节的日固碳释氧量分析 | 第42页 |
4.4.6 单位土地面积落叶大乔木不同季节的日固碳释氧量分析 | 第42-43页 |
4.4.7 单位土地面积常绿大乔木同一季节的日固碳释氧量分析 | 第43-44页 |
4.4.8 单位土地面积落叶大乔木同一季节的日固碳释氧量分析 | 第44-46页 |
4.4.9 供试树种单位叶面积日平均固碳释氧量比较 | 第46-47页 |
4.4.10 南京市平均降雨情况 | 第47页 |
4.4.11 供试树种单位叶面积年固碳释氧量分析 | 第47-48页 |
4.4.12 小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4.5 供试树种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 第50-56页 |
4.5.1 不同季节常绿大乔木蒸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 | 第50页 |
4.5.2 不同季节落叶大乔木蒸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 | 第50-53页 |
4.5.3 供试树种蒸腾速率的季节差异 | 第53-55页 |
4.5.4 小结与讨论 | 第55-56页 |
4.6 降温增湿能力分析 | 第56-73页 |
4.6.1 单位叶面积常绿大乔木不同季节的日降温增湿量 | 第56-57页 |
4.6.2 单位叶面积落叶大乔木不同季节的日降温增湿量 | 第57-59页 |
4.6.3 单位叶面积常绿大乔木同一季节的日增湿量 | 第59页 |
4.6.4 单位叶面积落叶大乔木同一季节的日增湿量 | 第59-61页 |
4.6.5 单位叶面积供试树种夏季的日降温量 | 第61-62页 |
4.6.6 单位土地面积常绿大乔木不同季节的日降温增湿量 | 第62页 |
4.6.7 单位土地面积落叶大乔木不同季节的日降温增湿量 | 第62-64页 |
4.6.8 单位土地面积常绿大乔木同一季节的日增湿量 | 第64页 |
4.6.9 单位土地面积落叶大乔木同一季节的日增湿量 | 第64-66页 |
4.6.10 单位土地面积供试树种夏季的日降温量 | 第66-67页 |
4.6.11 供试树种年总增湿量和日均增湿量 | 第67-68页 |
4.6.12 供试树种单位叶面积的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 第68-69页 |
4.6.13 小结与讨论 | 第69-73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73-7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3-75页 |
5.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