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装置的研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8-12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8-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等离子体发展 | 第12页 |
1.2.2 大气压冷等离子体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3 等离子体细菌处理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微波传输原理与装置的设计 | 第19-32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矩形波导内电磁场 | 第19-23页 |
2.2.1 微波的传输 | 第19-21页 |
2.2.2 电磁场分布 | 第21-23页 |
2.3 装置结构系统 | 第23-31页 |
2.3.1 微波程控电源 | 第23-24页 |
2.3.2 双边压缩渐变波导 | 第24-25页 |
2.3.3 微波激励腔 | 第25-27页 |
2.3.4 喷嘴位形 | 第27-29页 |
2.3.5 短路活塞 | 第29-30页 |
2.3.6 其它配件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结构仿真优化与等离子体激发 | 第32-47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HFSS电场仿真模拟 | 第32-33页 |
3.3 微波电磁场分布理论 | 第33-36页 |
3.4 矩形激励腔电场分布 | 第36-39页 |
3.4.1 短路面对电场分布影响 | 第36页 |
3.4.2 耦合孔对激励腔内电场分布影响 | 第36-39页 |
3.5 无探针喷嘴 | 第39-43页 |
3.5.1 喷嘴结构 | 第40-41页 |
3.5.2 喷嘴位置 | 第41-43页 |
3.6 有探针喷嘴位形 | 第43-45页 |
3.7 等离子体激发实验 | 第45-4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实验 | 第47-55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微波功率 | 第47-48页 |
4.3 气体种类 | 第48-51页 |
4.3.1 不同气体等离子体激发理论 | 第49-50页 |
4.3.2 等离子体激发实验 | 第50-51页 |
4.4 气体流量 | 第51-53页 |
4.4.1 喷嘴气流状态 | 第51-52页 |
4.4.2 等离子体激发实验 | 第52-53页 |
4.5 喷嘴位形 | 第53-54页 |
4.5.1 两种喷嘴形式等离子体激发 | 第53-54页 |
4.5.2 探针不同位置等离子体激发实验 | 第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细菌处理初步探究 | 第55-61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等离子体细菌处理 | 第55-56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5.3.1 细菌培养 | 第56页 |
5.3.2 等离子体处理 | 第56-57页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