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引言 | 第12-20页 |
1.1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 | 第12-15页 |
1.1.1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粒子特征 | 第12页 |
1.1.2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症状及危害 | 第12-13页 |
1.1.3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传播方式及传播介体 | 第13页 |
1.1.4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特点及编码蛋白 | 第13-15页 |
1.2 植物RNA病毒的群体遗传 | 第15-17页 |
1.2.1 随机突变 | 第16页 |
1.2.2 RNA重组 | 第16页 |
1.2.3 RNA重排 | 第16页 |
1.2.4 病毒种群遗传结构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16-17页 |
1.3 植物RNA病毒的基因表达策略 | 第17-19页 |
1.3.1 植物RNA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调控 | 第17-18页 |
1.3.2 植物RNA病毒基因组的翻译调控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2.材料和方法 | 第20-32页 |
2.1 材料 | 第20-21页 |
2.1.1 菌株、质粒、植物种子 | 第20页 |
2.1.2 RBSDV感病玉米 | 第20页 |
2.1.3 生物化学试剂 | 第20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1.5 引物 | 第20-21页 |
2.2 方法 | 第21-32页 |
2.2.1 植物总RNA提取 | 第21页 |
2.2.2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 第21-22页 |
2.2.3 重叠PCR | 第22页 |
2.2.4 目的DNA条带的回收 | 第22页 |
2.2.5 DNA浓缩 | 第22-23页 |
2.2.6 连接反应 | 第23页 |
2.2.7 大肠杆菌DH5α和BL21(DE3)Rosetta细胞制备 | 第23-24页 |
2.2.8 大肠杆菌DH5α和BL21(DE3)Rosetta细胞的转化 | 第24页 |
2.2.9 菌落快速鉴定(Cracking) | 第24页 |
2.2.10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 第24-25页 |
2.2.11 菌落PCR | 第25页 |
2.2.12 体外转录 | 第25-26页 |
2.2.13 体外翻译 | 第26页 |
2.2.14 原核表达 | 第26-27页 |
2.2.15 可溶性检测 | 第27-28页 |
2.2.16 包涵体蛋白的提取 | 第28-29页 |
2.2.17 Western Blot | 第29-30页 |
2.2.18 拟南芥愈伤组织的培养 | 第30-31页 |
2.2.19 进化分析(序列一致率分析,系统进化树分析,RNA重组分析) | 第31-32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32-47页 |
3.1 RBSDV江苏玉米分离物全基因组克隆及进化分析 | 第32-38页 |
3.1.1 RBSDV基因组的RT-PCR及测序 | 第32-33页 |
3.1.2 RBSDV江苏玉米分离物的基因组结构 | 第33-34页 |
3.1.3 RBSDV基因组序列一致性分析 | 第34-35页 |
3.1.4 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35-37页 |
3.1.5 RNA重组分析 | 第37-38页 |
3.2 RBSDV翻译调控的研究 | 第38-44页 |
3.2.1 Fluc融合载体的构建 | 第38-39页 |
3.2.2 S3和S10的 5’UTR和 3’UTR对翻译的调控作用 | 第39-40页 |
3.2.3 S3和S10的 5’UTR对翻译关键调控序列定位 | 第40-42页 |
3.2.4 S3和S10的 3’UTR抑制 5’UTR正调控 | 第42-44页 |
3.3 RBSDV RdRp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44-47页 |
3.3.1 RBSDV RdRp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4页 |
3.3.2 RBSDV RdRp的原核表达及可溶性检测 | 第44-45页 |
3.3.3 RBSDV RdRp的原核表达产物的包涵体蛋白提取及复性 | 第45-47页 |
4.讨论 | 第47-49页 |
4.1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的进化 | 第47页 |
4.2 RBSDV基因组翻译机制的研究 | 第47-48页 |
4.3 RBSDV RdRp原核表达 | 第48-49页 |
5.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附表1引物列表 | 第59-64页 |
附表2质粒列表 | 第64-68页 |
附表3利用RDP4对RBSDV分离物的重组分析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