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陆丰13构造断裂带特征及形成机理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1 题目来源 | 第8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8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8-9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0页 |
1.5 研究工作量 | 第10-11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17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1-13页 |
2.2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3-15页 |
2.2.1 板块构造背景 | 第13页 |
2.2.2 主要构造运动 | 第13-15页 |
2.3 沉积特征 | 第15-17页 |
第3章 陆丰13构造带断裂类型及特征 | 第17-38页 |
3.1 断裂性质及几何形态 | 第21-23页 |
3.1.1 断裂性质 | 第21页 |
3.1.2 断层几何形态类型 | 第21-23页 |
3.2 断裂级别及断裂系统 | 第23-28页 |
3.2.1 断裂级别划分 | 第23-25页 |
3.2.2 断裂分布特征 | 第25-28页 |
3.3 断裂组合及构造样式 | 第28-32页 |
3.3.1 断裂组合特征 | 第28-30页 |
3.3.2 构造样式类型 | 第30-31页 |
3.3.3 构造样式分布 | 第31-32页 |
3.4 变换构造类型及分布 | 第32-38页 |
3.4.1 变换构造的概念 | 第32-33页 |
3.4.2 变换构造类型 | 第33-34页 |
3.4.3 变换构造分布 | 第34-36页 |
3.4.4 变换构造形成机理 | 第36-38页 |
第4章 陆丰13构造带断裂演化及形成 | 第38-56页 |
4.1 不整合面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4.2 断裂演化特征 | 第39-48页 |
4.2.1 断裂演化阶段 | 第39-40页 |
4.2.2 平衡剖面编制 | 第40-42页 |
4.2.3 断裂形成演化 | 第42-48页 |
4.3 断裂活动特征 | 第48-49页 |
4.4 局部构造形成及演化 | 第49-53页 |
4.4.1 LF1441构造 | 第49-50页 |
4.4.2 LF1371构造 | 第50页 |
4.4.3 LF811构造 | 第50-51页 |
4.4.4 LF1651构造 | 第51-52页 |
4.4.5 局部构造形成条件 | 第52-53页 |
4.5 区域动力学背景 | 第53-56页 |
第5章 构造对沉积和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56-65页 |
5.1 构造对物源的控制 | 第56-60页 |
5.1.1 初始裂陷期(文六段)物源体系 | 第56页 |
5.1.2 强烈裂陷期(文五-四段)物源体系 | 第56-57页 |
5.1.3 弱裂陷期(文三-一段)物源体系 | 第57-58页 |
5.1.4 断坳期早期(恩四-三段)物源体系 | 第58-59页 |
5.1.5 断坳期晚期(恩二-一段)物源体系 | 第59-60页 |
5.2 陆丰13构造带构造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60-61页 |
5.3 古近系典型油藏解剖 | 第61-65页 |
5.3.1 LF1441构造油藏解剖 | 第61-63页 |
5.3.2 LF811构造油藏解剖 | 第63页 |
5.3.3 LF 1651构造油藏解剖 | 第63-6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