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陆丰13构造带岩浆作用与构造关系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选题及目的意义 | 第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 第10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0-12页 |
第2章 地质背景 | 第12-20页 |
2.1 地质概况 | 第12-13页 |
2.2 盆地构造及演化 | 第13-16页 |
2.2.1 区域构造位置 | 第13-14页 |
2.2.2 盆地形成演化特征 | 第14-16页 |
2.3 盆地充填 | 第16-20页 |
2.3.1 沉积充填背景 | 第16-18页 |
2.3.2 地层单元 | 第18-20页 |
第3章 岩浆岩的识别 | 第20-40页 |
3.1 岩浆岩岩石学特征 | 第20-26页 |
3.2 测井识别 | 第26-31页 |
3.3 岩浆岩的地震学特征 | 第31-40页 |
3.3.1 地震反射特征 | 第31-37页 |
3.3.2 地震属性特征 | 第37-40页 |
第4章 岩浆岩的产状及分布 | 第40-46页 |
4.1 喷出岩和侵入岩 | 第40-41页 |
4.2 侵入岩形态 | 第41-43页 |
4.3 岩浆岩分布及控制因素 | 第43-46页 |
4.3.1 基底层岩性划分 | 第43-44页 |
4.3.2 盖层侵入体分布 | 第44页 |
4.3.3 控制因素 | 第44-46页 |
第5章 岩浆岩活动时间及形成机理 | 第46-57页 |
5.1 岩浆活动时间确定方法 | 第46页 |
5.2 岩浆活动期次 | 第46-53页 |
5.3 岩浆活动与构造运动关系 | 第53-57页 |
5.3.1 与区域构造运动关系 | 第53-54页 |
5.3.2 与局部构造运动关系 | 第54-5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