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反转新闻现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的缘由第10-12页
    1.2 选题意义第12-13页
        1.2.1 理论意义第12页
        1.2.2 现实意义第12-13页
    1.3 文献综述第13-18页
        1.3.1 有关逆转新闻的研究综述第13-15页
        1.3.2 有关反转新闻的研究综述第15-17页
        1.3.3 有关舆情反转新闻的研究综述第17-18页
    1.4 理论依据第18页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8-19页
    1.6 研究方法第19-21页
        1.6.1 内容分析法第19-20页
        1.6.2 个案研究法第20页
        1.6.3 思辨研究法第20页
        1.6.4 文献研究法第20-21页
    1.7 创新点与难点第21-22页
        1.7.1 创新点第21页
        1.7.2 难点第21-22页
第二章 反转新闻的概念界定、类型及特征第22-42页
    2.1 反转新闻的概念界定第22-24页
    2.2 易与反转新闻相混淆的概念厘清第24-27页
        2.2.1 反转新闻与虚假新闻第24-25页
        2.2.2 反转新闻与新闻多样性第25-26页
        2.2.3 反转新闻与新闻罗生门第26-27页
        2.2.4 反转新闻与乌龙事件第27页
    2.3 反转新闻的类型第27-38页
        2.3.1 2013年度至2015年度的反转新闻事件报道梳理第27-37页
        2.3.2 反转新闻的类型第37-38页
    2.4 反转新闻的特征第38-42页
        2.4.1 事件话题性极强,易于引爆舆论第38-39页
        2.4.2 剧情戏剧化极强,前后反差巨大第39-40页
        2.4.3 主体多元化,参与度越高反转越迅速,持续关注度越高第40-41页
        2.4.4 同类型反转新闻事件多具备高发性、复发性第41-42页
第三章 传播学视角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模式第42-49页
    3.1 回顾“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和“抹香香”事件的始末第42-44页
        3.1.1 “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的始末回放第42-43页
        3.1.2 “抹香香”事件的始末回放第43-44页
    3.2 “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与“抹香香”事件的内容分析第44-46页
        3.2.1 “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的内容分析第44-45页
        3.2.2 “抹香香”事件的内容分析第45-46页
    3.3 对比“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与“抹香香”事件的生成与传播第46-49页
第四章 反转新闻现象引发的正负效应评析第49-54页
    4.1 反转新闻的积极功效第49-51页
        4.1.1 聚焦公众注意力,助推事实真相还原第49-50页
        4.1.2 揭示社会深层问题,利于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第50页
        4.1.3 为当前新闻报道提供好的借鉴第50-51页
    4.2 反转新闻的消极影响第51-54页
        4.2.1 事件当事人生活受扰,内心受损第51-52页
        4.2.2 媒体陷入被质疑的怪圈第52页
        4.2.3 易造成社会道德漠视和公众间的不信任第52-53页
        4.2.4 极大耗费社会关注度第53页
        4.2.5 人力、物力、财力遭到极大浪费第53-54页
第五章 反转新闻现象负面效应产生的根源及规避策略第54-66页
    5.1 反转新闻现象负效应产生的根源第54-59页
        5.1.1 技术层面: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进步第54-55页
        5.1.2 社会层面:社会浮躁心理第55-56页
        5.1.3 媒体层面:主观意识过剩,信息处理模糊第56-57页
        5.1.4 公众层面:刻板印象下的过度评论与批判第57-58页
        5.1.5 政府层面:信息不畅及引导、监管不善第58-59页
    5.2 反转新闻现象负效应产生的规避策略第59-66页
        5.2.1 技术层面:构建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信息过滤系统第59-60页
        5.2.2 社会层面:建立网上思想教育基地以及心理疏导室第60页
        5.2.3 媒体层面:明确自身角色定位,肩负自身媒体责任第60-63页
        5.2.4 公众层面:加强信息生产和消费的责任与理性意识第63-64页
        5.2.5 政府层面:变被动为主动,引导与监管并行第64-66页
结语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研究
下一篇: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征及运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