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第12-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视错觉原理概述 | 第16-30页 |
2.1 视错觉的概念 | 第16页 |
2.2 视错觉产生的原因 | 第16-18页 |
2.2.1 产生视错觉的外部因素 | 第17页 |
2.2.2 产生视错觉的内部因素 | 第17-18页 |
2.3 视错觉的主要类型 | 第18-29页 |
2.3.1 形态视错觉 | 第18-25页 |
2.3.2 色彩视错觉 | 第25-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环境设计领域的视错觉应用研究 | 第30-48页 |
3.1 视错觉在空间中的分割与尺度调节 | 第30-33页 |
3.1.1 空间分割 | 第30-31页 |
3.1.2 空间尺度的调节 | 第31-33页 |
3.2 视错觉在空间中的虚幻现象 | 第33-38页 |
3.2.1 镜面反射形成的虚幻空间 | 第33-35页 |
3.2.2 色彩的运用形成的二维、三维虚拟空间 | 第35-38页 |
3.3 空间中的视觉高低 | 第38页 |
3.4 视错觉在空间中的意向营造 | 第38-41页 |
3.4.1 特定材料的视觉感受 | 第39-40页 |
3.4.2 图案表现 | 第40-41页 |
3.5 运用视错觉手法塑造特殊情境 | 第41-42页 |
3.6 色彩的视错觉对室内空间的影响 | 第42-45页 |
3.6.1 色彩对比错觉的应用 | 第42-43页 |
3.6.2 利用色彩的冷暖错觉来调节空间氛围 | 第43页 |
3.6.3 利用色彩的距离错觉来调整空间大小 | 第43页 |
3.6.4 利用色彩的深浅错觉来调整视觉效果 | 第43-44页 |
3.6.5 应用色彩的饱和度调节空间视觉疲劳 | 第44-45页 |
3.7 室内照明的视错觉分析 | 第4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四章 相关案例分析及课题设计的前期调研 | 第48-68页 |
4.1 昆明百老汇影院设计案例调研分析 | 第48-51页 |
4.1.1 项目概况 | 第48-50页 |
4.1.2 昆明百老汇影院中的“视错觉”设计分析 | 第50-51页 |
4.2 昆明北辰财富中心影院设计案例调研分析 | 第51-54页 |
4.2.1 项目概况 | 第51-54页 |
4.2.2 昆明北辰财富中心影院中的“视错觉”设计分析 | 第54页 |
4.3 昆明上影永华国际影城设计案例调研分析 | 第54-59页 |
4.3.1 项目概况 | 第54-58页 |
4.3.2 昆明上影永华国际影城中的“视错觉”设计分析 | 第58-59页 |
4.4 广东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办公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 第59-60页 |
4.4.1 项目概况 | 第59页 |
4.4.2 广东互动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空间中“视错觉”设计分析 | 第59-60页 |
4.5 荷兰现代杂志社展区空间设计案例色彩分析 | 第60-62页 |
4.5.1 项目概况 | 第60-61页 |
4.5.2 荷兰现代杂志社展区空间中的“视错觉”设计分析 | 第61-62页 |
4.6 中影雨花电影院设计前期实地调研 | 第62-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视错觉在中影雨花电影院中的设计应用 | 第68-110页 |
5.1 设计任务书 | 第68-69页 |
5.2 项目概况 | 第69-73页 |
5.2.1 项目背景 | 第70-71页 |
5.2.2 项目区位、基地 | 第71-72页 |
5.2.3 项目现状 | 第72-73页 |
5.3 项目的设计理念 | 第73页 |
5.4 中影雨花电影院室内设计 | 第73-108页 |
5.4.1 电影院声学设计 | 第73-76页 |
5.4.2 电影院平面设计 | 第76-81页 |
5.4.3 电影院立面设计 | 第81-87页 |
5.4.4 电影院室内空间设计 | 第87-101页 |
5.4.5 电影院的室内设计中的“视错觉”设计分析 | 第101-10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0-112页 |
6.1 论文研究的总结 | 第110页 |
6.2 论文研究的结论 | 第110-111页 |
6.3 论文研究的体会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6页 |
附录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