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11-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节理裂隙的分类与预处理 | 第14-22页 |
2.1 节理裂隙的分类与特征分析 | 第14-15页 |
2.2 色彩空间及彩色变换 | 第15-19页 |
2.2.1 RGB色彩空间 | 第16页 |
2.2.2 HSI色彩空间 | 第16-17页 |
2.2.3 RGB图像转换成HSI图像 | 第17-18页 |
2.2.4 RGB图像转换成Gray图像 | 第18-19页 |
2.3 噪声滤除 | 第19-21页 |
2.3.1 均值滤波算法 | 第19-20页 |
2.3.2 中值滤波算法 | 第20页 |
2.3.3 低通滤波算法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节理裂隙的掩模提取 | 第22-39页 |
3.1 传统的掩模提取算法 | 第22-28页 |
3.1.1 阈值分割算法 | 第22-24页 |
3.1.2 区域分割算法 | 第24-28页 |
3.2 基于多尺度线状目标增强的节理裂隙掩模提取 | 第28-35页 |
3.2.1 多尺度线状目标增强 | 第28-31页 |
3.2.2 二值化与后处理 | 第31-35页 |
3.3 实验与分析 | 第35-38页 |
3.3.1 比较与讨论 | 第35-36页 |
3.3.2 更多节理裂隙的掩模提取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节理裂隙的中心线提取与边缘检测 | 第39-58页 |
4.1 传统的中心线提取算法 | 第39-43页 |
4.1.1 距离变换法 | 第39-40页 |
4.1.2 数学形态学细化法 | 第40-41页 |
4.1.3 谷底检测法 | 第41-43页 |
4.2 传统的边缘检测算法 | 第43-47页 |
4.2.1 一阶导数算子 | 第43-45页 |
4.2.2 二阶导数算子 | 第45-46页 |
4.2.3 Canny算子 | 第46-47页 |
4.3 基于Steger算法的节理裂隙中心线提取 | 第47-50页 |
4.3.1 中心线特征点提取 | 第47-48页 |
4.3.2 中心线特征点连接 | 第48-49页 |
4.3.3 中心线段连接 | 第49页 |
4.3.4 掩模在中心线提取中的作用 | 第49-50页 |
4.4 基于改进Live-wire Contour算法的节理裂隙边缘检测 | 第50-53页 |
4.4.1 掩模与中心线的预处理 | 第50-51页 |
4.4.2 构造代价函数 | 第51-52页 |
4.4.3 沿中心线法线方向搜索边缘种子点 | 第52页 |
4.4.4 搜索最优路径 | 第52-53页 |
4.4.5 边缘的后处理 | 第53页 |
4.5 实验与分析 | 第53-57页 |
4.5.1 比较与讨论 | 第54-55页 |
4.5.2 更多节理裂隙的中心线提取和边缘检测 | 第55-56页 |
4.5.3 更多复杂节理裂隙的中心线提取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节理裂隙的特征提取与综合评判 | 第58-72页 |
5.1 节理裂隙网络图像的选取与处理 | 第58-59页 |
5.2 节理裂隙网络的特征提取 | 第59-63页 |
5.2.1 节理裂隙率 | 第59-60页 |
5.2.2 平均每条节理裂隙的长度和关键点数 | 第60页 |
5.2.3 节理裂隙分形维数 | 第60-63页 |
5.3 模糊综合评判 | 第63-65页 |
5.3.1 节理裂隙网络的分级指标 | 第63-64页 |
5.3.2 模糊评判矩阵的确定 | 第64页 |
5.3.3 评判因素权重集的确定 | 第64-65页 |
5.4 实验与分析 | 第65-71页 |
5.4.1 复杂岩土节理裂隙网络的实验分析 | 第65-67页 |
5.4.2 地下岩石节理裂隙面的实验分析 | 第67-69页 |
5.4.3 露天岩石节理裂隙面的实验分析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