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关于城镇化投融资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3 关于PPP及其应用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6-18页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分析方法 | 第19-31页 |
2.1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 | 第19-22页 |
2.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背景与意义 | 第19-21页 |
2.1.2 二元结构理论 | 第21-22页 |
2.1.3 城乡融合理论 | 第22页 |
2.2 投融资与投融资效率 | 第22-26页 |
2.2.1 投资理论 | 第22-23页 |
2.2.2 融资理论 | 第23-24页 |
2.2.3 投融资效率的界定 | 第24-25页 |
2.2.4 投融资效率的测算方法 | 第25-26页 |
2.3 公共产品与PPP模式 | 第26-31页 |
2.3.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6页 |
2.3.2 PPP的内涵、特征与分类 | 第26-29页 |
2.3.3 PPP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及其投融资状况 | 第31-45页 |
3.1 当前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况 | 第31-36页 |
3.1.1 总体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 第31-32页 |
3.1.2 城乡一体稳步推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第32-34页 |
3.1.3 城镇化率逐步提升,地区发展日趋协调 | 第34页 |
3.1.4 特色小镇全面推进,产城人景日渐融合 | 第34-36页 |
3.2 当前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投融资概况 | 第36-41页 |
3.2.1 浙江省投融资主体日趋多元化 | 第36-37页 |
3.2.2 浙江省投融资渠道逐步多样化 | 第37-39页 |
3.2.3 浙江省投融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 | 第39-41页 |
3.3 当前浙江省新型城镇化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 第41-45页 |
3.3.1 基础设施投资比例偏低,民间资本参与度不高 | 第41-42页 |
3.3.2 对政府部门依赖性较强,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大 | 第42-44页 |
3.3.3 融资结构不够科学合理,直接融资比重比较低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浙江省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45-59页 |
4.1 浙江省城镇化建设投资效率分析 | 第45-54页 |
4.1.1 基于ICOR指标的投资效率测算 | 第45-47页 |
4.1.2 基于DEA方法的投资效率测算 | 第47-50页 |
4.1.3 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效率比较 | 第50-54页 |
4.2 浙江省城镇化建设融资效率分析 | 第54-57页 |
4.2.1 不同资金来源的融资效率比较 | 第54-55页 |
4.2.2 金融发展和财政投入对城镇化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 实证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PPP在新型城镇化投融资中的实施与评价 | 第59-69页 |
5.1 PPP应用于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的可行性 | 第59-63页 |
5.1.1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间资本实力雄厚 | 第59-60页 |
5.1.2 政策条款密集出台,鼓励引导民间投资 | 第60-62页 |
5.1.3 PPP模式优势显著,国外实践经验丰富 | 第62-63页 |
5.2 PPP在新型城镇化投融资中的作用 | 第63-65页 |
5.2.1 有利于缓解财政约束,分散投资风险 | 第63页 |
5.2.2 有助于降低项目成本,提升投资效率 | 第63-64页 |
5.2.3 有利于优化融资结构,提高融资效率 | 第64-65页 |
5.2.4 有助于加快建设进程,保障项目质量 | 第65页 |
5.3 当前PPP运行中的若干问题 | 第65-69页 |
5.3.1 政府和市场界限不清晰 | 第66页 |
5.3.2 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66-67页 |
5.3.3 风险的分担机制不合理 | 第67-68页 |
5.3.4 项目的融资体系不完善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完善新型城镇化投融资中PPP模式的对策 | 第69-78页 |
6.1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划清政府市场界限 | 第69-71页 |
6.1.1 恰当认识PPP,准确定位政府职能 | 第69-70页 |
6.1.2 重视政企合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 第70-71页 |
6.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长效监管机制 | 第71-73页 |
6.2.1 健全法律法规,制订项目实施指南 | 第71-72页 |
6.2.2 设立专门机构,建立透明审批机制 | 第72页 |
6.2.3 完善信息公开,鼓励社会参与监督 | 第72-73页 |
6.3 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 第73-75页 |
6.3.1 树立风险分担意识,遵循风险收益对等原则 | 第73-74页 |
6.3.2 建立动态调节机制,强调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 第74-75页 |
6.3.3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引入前沿风险分析方法 | 第75页 |
6.4 强化金融保障服务,优化项目融资体系 | 第75-78页 |
6.4.1 鼓励各类机构参与,完善多层次融资市场 | 第75-76页 |
6.4.2 加快相关产品创新,开展多元化金融服务 | 第76-78页 |
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