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意义 | 第10-14页 |
1.1.1 当今面临的能源问题 | 第10-12页 |
1.1.2 生物质能源的概述 | 第12页 |
1.1.3 生物质能的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1.2 生物质催化热解技术 | 第14-17页 |
1.2.1 生物质热解液化的概念及工艺 | 第14-16页 |
1.2.2 生物油催化改性技术 | 第16-17页 |
1.3 生物质催化热解技术 | 第17-18页 |
1.3.1 催化热解方式 | 第17页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1.4 本课题来源、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19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玉米秸秆催化热解实验 | 第20-31页 |
2.1 流化床催化热解实验系统和方法 | 第20-23页 |
2.2 实验原料 | 第23-26页 |
2.2.1 实验原料的制备 | 第23页 |
2.2.2 生物质原料特性分析 | 第23-26页 |
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27页 |
2.3.1 HZSM-5 的制备 | 第26页 |
2.3.2 白云石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27页 |
2.3.3 赤泥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页 |
2.4 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 | 第27-29页 |
2.4.1 实验设计 | 第27-28页 |
2.4.2 实验方法及过程 | 第28-29页 |
2.5 实验可重复性验证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玉米秸秆催化热解产物分布及生物油理化特性分析 | 第31-41页 |
3.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1-34页 |
3.1.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第31页 |
3.1.2 X射线衍射表征 | 第31-33页 |
3.1.3 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的表征 | 第33-34页 |
3.2 热解温度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 第34-37页 |
3.3 生物油实验结果与理化特性分析 | 第37-40页 |
3.3.1 生物质热解制备的生物油 | 第37页 |
3.3.2 生物油含水率的测定与分析 | 第37-38页 |
3.3.3 生物油热值的测定与分析 | 第38-39页 |
3.3.4 生物油pH值的测定与分析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FC法的总酚含量变化规律分析 | 第41-47页 |
4.1 生物油总酚含量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4.1.1 FC法及其原理 | 第41页 |
4.1.2 主要仪器和药品 | 第41-42页 |
4.2 FC法测生物油总酚含量的实验方案 | 第42-45页 |
4.2.1 总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2-44页 |
4.2.2 FC比色法法测生物油吸光度值 | 第44-45页 |
4.3 生物油中总酚含量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基于GC-MS法生物油成分变化规律分析 | 第47-62页 |
5.1 生物油GC-MS分析 | 第47-48页 |
5.1.1 分析仪器与检测条件 | 第47-48页 |
5.2 生物油的GC-MS分析结果 | 第48-60页 |
5.2.1 无催化剂热解生物油GC-MS分析 | 第48-52页 |
5.2.2 HZSM-5 催化剂的生物油GC-MS分析 | 第52-54页 |
5.2.3 白云石催化剂的生物油GC-MS分析 | 第54-57页 |
5.2.4 赤泥催化剂制备生物油的GC-MS分析 | 第57-60页 |
5.3 催化剂对酚类物质相对含量影响的变化规律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62-6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