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特种加工机床及其加工论文--光能加工设备及其加工论文

飞秒激光烧蚀特种金属的蚀除深度与机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飞秒激光的产生和发展第13-14页
        1.2.2 飞秒激光的特点和应用第14-15页
        1.2.3 飞秒激光加工第15-17页
    1.3 飞秒激光烧蚀金属研究进展第17-19页
        1.3.1 模型进展第17-18页
        1.3.2 研究进展第18-19页
    1.4 研究对象第19-21页
        1.4.1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的基本性质和应用第19-20页
        1.4.2 非晶合金的基本性质和应用第20-21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2章 飞秒脉冲激光与二元合金相互作用的原理与数值模拟第22-40页
    2.1 飞秒脉冲激光与二元合金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第22-23页
    2.2 双温模型第23-27页
    2.3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27-35页
        2.3.1 原子体系运动方程第27-28页
        2.3.2 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第28-32页
        2.3.3 激光能量加载在材料上的方式第32-33页
        2.3.4 物理量的计算第33-34页
        2.3.5 边界条件的设置第34-35页
    2.4 并行化计算第35-37页
    2.5 模拟环境第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40页
第3章 飞秒激光烧蚀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第40-50页
    3.1 烧蚀阈值第41-42页
    3.2 能量密度对烧蚀深度的影响第42-46页
        3.2.1 阈值附近的烧蚀深度第42-43页
        3.2.2 较高能量密度下烧蚀深度第43-46页
        3.2.3 高能量密度下烧蚀深度第46页
    3.3 高斯型飞秒脉冲激光作用下烧蚀形貌的预测第46-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50页
第4章 飞秒激光烧蚀铜锆二元非晶合金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第50-58页
    4.1 烧蚀阈值第51-52页
    4.2 能量密度对电声耦合时间的影响第52-54页
    4.3 能量密度对烧蚀深度的影响第54-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2页
    5.1 论文工作总结第58-59页
    5.2 展望第59-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68-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合酶酶解毛酸浆果汁及其悬浮与色泽稳定性的研究
下一篇:ZL105变质处理的组织及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