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膝痛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3-33页 |
1 中医学相关文献 | 第13-20页 |
1.1 古代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名的认识 | 第13页 |
1.2 中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3-16页 |
1.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分型 | 第16页 |
1.4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 第16-20页 |
2 西医学相关文献 | 第20-26页 |
2.1 西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 第20页 |
2.2 西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0-23页 |
2.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西医治疗方法 | 第23-26页 |
3 平衡针疗法 | 第26-33页 |
3.1 平衡针灸学的概念 | 第26-27页 |
3.2 平衡针灸学的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3.3 平衡针疗法的作用原理 | 第29页 |
3.4 平衡针疗法的特点 | 第29-30页 |
3.5 平衡针疗法的取穴原则 | 第30-31页 |
3.6 平衡针法的针刺手法 | 第31页 |
3.7 平衡针疗法的针感要求 | 第31页 |
3.8 平衡针膝痛穴的理论阐述 | 第31-3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3-43页 |
1 资料和方法 | 第33-40页 |
1.1 临床资料 | 第33-34页 |
1.2 病例选择 | 第34-36页 |
1.3 治疗方法 | 第36-38页 |
1.4 数据采集方法 | 第38页 |
1.5 观察指标 | 第38-39页 |
1.6 疗效评定 | 第39-40页 |
1.7 实验数据统计学处理 | 第40页 |
2 结果 | 第40-43页 |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第40-41页 |
2.2 两组患者组内及组间VAS积分比较 | 第41页 |
2.3 两组患者组内及组间WOMAC量表积分比较 | 第41-42页 |
2.4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第42-43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3-53页 |
1 平衡针疗法的技术特色 | 第43-47页 |
1.1 针刺手法独特 | 第43-44页 |
1.2 突出针感效应 | 第44页 |
1.3 快速修复功能 | 第44-45页 |
1.4 中枢调控系统 | 第45-47页 |
2 选穴依据 | 第47-49页 |
2.1 膝痛穴 | 第47-48页 |
2.2 局部腧穴 | 第48-49页 |
3 作用机理 | 第49-51页 |
3.1 提高镇痛效应 | 第49-50页 |
3.2 改善微循环,降低骨内压 | 第50页 |
3.3 促进炎症吸收 | 第50页 |
3.4 促进软骨修复 | 第50页 |
3.5 提高免疫力 | 第50-51页 |
4 临床疗效分析 | 第51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附录 | 第63-70页 |
综述 近年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第70-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