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1 研究材料 | 第14-16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1.3 纳入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1.3.1 失眠病例纳入标准 | 第15页 |
1.3.2 正常人纳入标准 | 第15页 |
1.3.3 失眠病例排除标准 | 第15页 |
1.3.4 正常人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1.3.5 失眠症状分组纳入标准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26页 |
2.1 信息采集 | 第16-17页 |
2.1.1 基本信息 | 第16页 |
2.1.2 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疲劳量表-14 (FS-14)及睡眠日志信息 | 第16-17页 |
2.2 多导睡眠监测数据以及心电数据采集 | 第17-20页 |
2.2.1 仪器简介 | 第17-18页 |
2.2.2 监测方法 | 第18-20页 |
2.3 数据处理及参数提取 | 第20-24页 |
2.3.1 多导睡眠监测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2.3.2 多导睡眠监测参数指标提取 | 第21-22页 |
2.3.3 心电数据处理 | 第22页 |
2.3.4 数据的HRV分析及参数的提取 | 第22-24页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24-26页 |
2.4.1 常用统计学方法 | 第24-25页 |
2.4.2 诊断试验统计评价 | 第25页 |
2.4.3 诊断试验ROC分析 | 第25-26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6-55页 |
3.1 难以入睡组与正常入睡组研究结果 | 第26-39页 |
3.1.1 基本信息 | 第26-27页 |
3.1.2 匹斯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 | 第27-28页 |
3.1.3 疲劳量表(FS-14) | 第28-29页 |
3.1.4 HRV线性分析——时域分析 | 第29-32页 |
3.1.5 HRV线性分析——频域分析 | 第32-35页 |
3.1.6 HRV非线性分析——Poincare散点图 | 第35-38页 |
3.1.7 计盒维数分析 | 第38-39页 |
3.2 睡眠轻浅组与睡眠深沉组研究结果 | 第39-52页 |
3.2.1 基本信息 | 第39-40页 |
3.2.2 匹斯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 | 第40-41页 |
3.2.3 疲劳量表(FS-14) | 第41-42页 |
3.2.4 HRV线性分析——时域分析 | 第42-46页 |
3.2.5 HRV线性分析——频域分析 | 第46-48页 |
3.2.6 HRV非线性分析——Poincare散点图 | 第48-51页 |
3.2.7 计盒维数分析 | 第51-52页 |
3.3 ROC曲线分析及诊断标准 | 第52-55页 |
3.3.1 难入睡组ROC曲线 | 第52-53页 |
3.3.2 睡眠轻浅组ROC曲线 | 第53-55页 |
4 讨论 | 第55-62页 |
4.1 祖国传统医学对不寐的认识 | 第55-56页 |
4.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第56页 |
4.3 睡眠客观评价现状 | 第56-57页 |
4.4 睡眠与自主神经及HRV的关系 | 第57页 |
4.5 自主神经与中医阴阳的关系 | 第57-58页 |
4.6 HRV分析及生理意义 | 第58-59页 |
4.7 利用HRV分析方法实现失眠症状的客观化评价 | 第59-62页 |
4.7.1“难以入睡”症状的客观化评价 | 第59-60页 |
4.7.2“睡眠轻浅”症状的客观化评价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73页 |
附录 1:匹斯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 | 第68-70页 |
附录 2:疲劳量表-14 (FS-14) | 第70-72页 |
附录 3:当晚睡眠日志 | 第72-73页 |
综述 | 第73-82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