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30页 |
·研究蛋白折叠的意义 | 第10页 |
·蛋白折叠的一般过程 | 第10-12页 |
·蛋白折叠液相色谱法 | 第12-16页 |
·蛋白折叠液相色谱法的定义 | 第12页 |
·蛋白折叠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 第12-15页 |
·蛋白折叠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 第15页 |
·固定相对蛋白折叠的贡献 | 第15-16页 |
·单柱二维液相色谱法 | 第16-17页 |
·核糖核酸酶概述 | 第17-18页 |
·本论文的研究策略和意义 | 第18-19页 |
·多维色谱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进展 | 第19-21页 |
·血清蛋白质组研究的主要技术策略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0页 |
第二章 双功能分离介质在离子交换模式下对还原变性核糖核酸酶A复性研究 | 第30-44页 |
·前言 | 第30-31页 |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1页 |
·还原变性核糖核酸酶A的制备 | 第31页 |
·离子交换模式下还原变性核糖核酸酶A的复性 | 第31-32页 |
·质量回收率测定 | 第32页 |
·活性回收率的测定 | 第32-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1页 |
·pH对还原变性RNase A复性影响 | 第33-34页 |
·流动相脲浓度对还原变性RNase A复性影响 | 第34-36页 |
·氧化还原剂对比例对还原变性RNase A复性影响 | 第36-37页 |
·蛋白浓度对还原变性RNase A复性影响 | 第37-38页 |
·流速对还原变性RNase A复性影响 | 第38-39页 |
·离子交换模式最佳条件下还原变性RNase A的复性 | 第39-40页 |
·复性动力学研究 | 第40-41页 |
·非还原变性核糖核酸酶A在离子交换模式下的复性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双功能分离介质在疏水模式下对还原变性核糖核酸酶A复性研究 | 第44-54页 |
·前言 | 第4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还原变性核糖核酸酶A的制备 | 第45页 |
·质量回收率测定 | 第45页 |
·活性回收率测定 | 第45页 |
·疏水色谱条件 | 第45-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2页 |
·流动相脲浓度对还原变性RNase A复性影响 | 第46-47页 |
·GSSG/GSH对还原变性RNase A复性影响 | 第47-48页 |
·流速对还原变性RNase A复性影响 | 第48-49页 |
·蛋白浓度对还原变性RNase A复性影响 | 第49页 |
·疏水色谱模式最佳条件下还原变性核糖核酸酶A的复性 | 第49-50页 |
·非还原变性核糖核酸酶A在疏水模式下的复性 | 第50-51页 |
·HIC模式和IEC模式的比较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新生儿脐带血血清中活性成分的初步筛选 | 第54-70页 |
·前言 | 第54-5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5-56页 |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血清样品的处理和保存 | 第56页 |
·体积排阻色谱(SEC) | 第56页 |
·疏水色谱(HIC) | 第56-57页 |
·反相色谱(RPLC) | 第57页 |
·MALDI-TOF MS检测 | 第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8页 |
·SEC对标准蛋白的色谱分离 | 第57-58页 |
·流速对血清分离影响 | 第58页 |
·SEC对脐带血血清的分离 | 第58-59页 |
·制备型排阻柱对血清样品的预分离 | 第59-60页 |
·RPLC对SEC馏分的分离 | 第60-61页 |
·SEC-RPLC的MALDI-TOF分析 | 第61-63页 |
·疏水色谱饼对SEC馏分的分离 | 第63-64页 |
·SEC-HIC-RPLC的MALDI-TOF分析 | 第64-66页 |
·SEC馏分的高效排阻分析 | 第66-67页 |
·SEC-HPSEC-RPLC的MALDI-TOF-MS分析 | 第67-68页 |
·三种色谱组合模式的比较 | 第68页 |
·小结 | 第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