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第14-15页 |
1.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4-15页 |
1.2.2 数据来源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2 研究基础 | 第19-29页 |
2.1 低碳经济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2.1.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2.1.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2.2 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2.2.1 系统论相关原理 | 第24-25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页 |
2.2.3 脱钩理论 | 第25-26页 |
2.2.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第26-29页 |
3 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 第29-47页 |
3.1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31页 |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9-30页 |
3.1.2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30-31页 |
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与分析 | 第31-34页 |
3.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31-32页 |
3.2.2 各基础指标及准则层的权重分析 | 第32-34页 |
3.3 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分析 | 第34-43页 |
3.3.1 各省辖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分析 | 第34-37页 |
3.3.2 压力准则层的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3.3.3 状态准则层的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3.3.4 影响准则层的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3.3.5 响应准则层的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3.4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等级划分 | 第43-47页 |
4 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 | 第47-63页 |
4.1 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 第47-53页 |
4.1.1 各省辖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时间序列变化 | 第47-49页 |
4.1.2 压力准则层的时间序列变化 | 第49-50页 |
4.1.3 状态准则层的时间序列变化 | 第50-51页 |
4.1.4 影响准则层的时间序列变化 | 第51-52页 |
4.1.5 响应准则层的时间序列变化 | 第52-53页 |
4.2 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 第53-63页 |
4.2.1 各省辖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变化 | 第53-55页 |
4.2.2 压力准则层的空间格局变化 | 第55-56页 |
4.2.3 状态准则层的空间格局变化 | 第56-58页 |
4.2.4 影响准则层的空间格局变化 | 第58-59页 |
4.2.5 响应准则层的空间格局变化 | 第59-63页 |
5 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 第63-67页 |
5.1 高碳区的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 第63-64页 |
5.2 中碳区的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 第64页 |
5.3 中低碳区的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 第64-65页 |
5.4 低碳区的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 第65-67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7-6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6.2 讨论 | 第68页 |
6.3 创新点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