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大凌河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5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8-9页
        1.1.1 选题背景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关键词阐释第9页
        1.2.1 流域第9页
        1.2.2 跨界水污染第9页
        1.2.3 流域水环境治理第9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9-12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4 研究内容、目标及方法第12-15页
        1.4.1 研究内容第12页
        1.4.2 研究目标第12页
        1.4.3 研究方法第12-14页
        1.4.4 技术路线图第14-15页
2 大凌河流域跨界水污染及其治理现状第15-28页
    2.1 大凌河水污染因子监测、评价及其污染程度第15-24页
        2.1.1 监测概况第15-16页
        2.1.2 评价方法第16-18页
        2.1.3 大凌河干流各行政区域水质概况第18-24页
    2.2 大凌河跨界水污染形成因素第24-26页
        2.2.1 水体自然因素第24页
        2.2.2 社会因素第24-26页
    2.3 大凌河跨界水污染治理现状第26-28页
        2.3.1 大凌河跨界水污染治理工作现状第26-27页
        2.3.2 大凌河跨界水污染治理主体现状第27页
        2.3.3 大凌河跨界水污染治理客体现状第27-28页
3 大凌河跨界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第28-39页
    3.1 大凌河跨界水污染治理问题实证分析第28-34页
        3.1.1 大凌河跨界水污染问卷调查第28-29页
        3.1.2 大凌河水污染及跨界水污染调查问卷分析第29-34页
    3.2 大凌河跨界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第34-36页
        3.2.1 治污效果甚微第34-35页
        3.2.2 治理成效未得到群众认可第35页
        3.2.3 行政职能分割诱发“碎片化权威”第35页
        3.2.4 属地化区域管理造成“公地悲剧”第35-36页
    3.3 大凌河跨界水污染治理问题成因分析第36-39页
        3.3.1 大凌河跨界水环境治理主体缺失第36页
        3.3.2 参与机制不完善第36-37页
        3.3.3 治理手段单一第37页
        3.3.4 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商合作第37-39页
4 大凌河流域跨界水污染整体性综合治理实施对策第39-49页
    4.1 大凌河流域整体性综合治理思路框架第40-41页
        4.1.1 大凌河跨界水污染整体性综合治理基本思路第41页
        4.1.2 大凌河跨界水污染整体性综合治理原则第41页
    4.2 大凌河流域整体性综合治理具体措施第41-46页
        4.2.1 明确大凌河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主体第41-42页
        4.2.2 鼓励公众参与第42-44页
        4.2.3 采取大凌河流域水环境联防联治第44-45页
        4.2.4 打造大凌河流域合作平台第45-46页
    4.3 大凌河流域整体性综合治理对策运行保障第46-49页
        4.3.1 思想保障—培育大凌河流域文化第46-47页
        4.3.2 利益保障—建立共同的利益基础第47页
        4.3.3 资金保障—设立跨界水污染专项治理基金第47页
        4.3.4 法律保障—立法保障流域整体性治理的有效实施第47-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附录 大凌河跨界水污染调查问卷第52-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阶梯碳税对供应链系统利润和碳排放量的影响
下一篇:环境规制、能源价格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