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救灾论文

鲁甸李家山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与文化变迁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20页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第7-8页
        (一) 研究缘起第7-8页
        (二) 研究意义第8页
    二、研究现状及理论回顾第8-16页
        (一) 灾害人类学的研究综述第8-11页
        (二) 脆弱性的理论研究第11-12页
        (三)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理论研究第12-14页
        (四) 社会文化变迁理论研究综述第14-16页
    三、田野点简介与研究方法概况第16-20页
        (一) 田野点简介第16-18页
        (二) 田野调查方法第18-20页
第一章 地震引发李家山村的脆弱性第20-33页
    一、环境脆弱性第20-25页
        (一) 自然条件恶劣第20-23页
        (二) 贫困问题突出第23-24页
        (三) 多灾多难历史第24-25页
    二、地震引发新的环境脆弱性第25-28页
        (一) 山体滑坡第25-26页
        (二) 崩塌第26页
        (三) 堰塞湖第26-28页
    三、人类群体的脆弱性第28-33页
        (一) 地震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第28-29页
        (二) 地震灾害导致的财产损失第29-31页
        (三) 地震导致的精神与心理失调第31-33页
第二章 李家山村灾后恢复重建及其矛盾第33-48页
    一、重建规划第33-35页
    二、重建过程第35-37页
    三、重建过程中的矛盾第37-43页
        (一) 物资分配第37-39页
        (二) 房屋重建补助第39-40页
        (三) 房屋重建地基的分配第40-43页
    四、水资源缺乏第43-48页
        (一) 生活用水第43-45页
        (二) 房屋重建用水第45-48页
第三章 李家山村的灾后文化变迁与文化适应第48-64页
    一、居住环境变化第48-54页
        (一) 居住环境第48-50页
        (二) 农业、畜牧业的荒废第50页
        (三) 身份的转变第50-52页
        (四) 闲暇生活第52-54页
    二、观念变化第54-58页
        (一) 社会交往第54-55页
        (二) 消费观念第55-56页
        (三) 教育观念第56-58页
    三、文化适应第58-64页
        (一) 打零工第58-60页
        (二) 竹编第60-61页
        (三) 捡废弃物品第61-64页
结语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一) 专著第65-66页
    (二) 期刊第66-68页
    (三) 学位论文第68页
    (四) 电子文献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服务对社会资本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行政托管模式下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研究--以昆明市阳宗海管委会阳宗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