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基本理论 | 第10-20页 |
(一)失业保险制度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 第10-12页 |
1、失业保险制度的内涵 | 第10页 |
2、失业保险基金 | 第10-11页 |
3、待遇给付 | 第11-12页 |
(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2-15页 |
1、不承认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失业(1949-1985) | 第13-14页 |
2、从不承认待业过渡到承认失业(1985-1995) | 第14页 |
3、促进就业(1995-至今) | 第14-15页 |
(三)失业保险的基本功能 | 第15-17页 |
1、保障生活的功能 | 第15-16页 |
2、促进就业的功能 | 第16-17页 |
(四)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与促进就业功能的具体表现 | 第17-20页 |
1、失业保险基金是促进就业的前提和保障 | 第17-18页 |
2、再就业培训提升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 第18页 |
3、再就业配套服务高效促进就业 | 第18-19页 |
4、给付机制激励促进就业 | 第19-20页 |
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功能的现状分析 | 第20-28页 |
(一)积极作用 | 第20-23页 |
1、促进就业 | 第20-21页 |
2、保障生活 | 第21-22页 |
3、维护社会稳定 | 第22页 |
4、推动劳动制度和企业改革 | 第22-23页 |
(二)消极作用 | 第23-28页 |
1、失业保险筹资机制的缺陷 | 第23-24页 |
2、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狭窄 | 第24-25页 |
3、失业保险金给付机制和给付期限 | 第25-26页 |
4、就业激励机制的缺失 | 第26页 |
5、覆盖范围狭窄 | 第26-28页 |
三、国外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立法借鉴 | 第28-33页 |
(一)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阶段 | 第28-29页 |
1、政府立法干预阶段 | 第28页 |
2、失业救济高潮阶段 | 第28页 |
3、注重充分就业阶段 | 第28-29页 |
4、强调促进就业阶段 | 第29页 |
(二)国外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功能的立法经验 | 第29-33页 |
1、领取津贴的条件之一:参与再就业活动 | 第29-30页 |
2、积极的就业促进措施 | 第30-31页 |
3、加强就业培训改善劳动力的供给 | 第31页 |
4、求职津贴代替失业保险金 | 第31-33页 |
四、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33-47页 |
(一)逐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 第33-35页 |
1、大学生群体 | 第33页 |
2、农民工 | 第33-34页 |
3、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劳动者 | 第34页 |
4、公务员 | 第34-35页 |
(二)加大财政用于促进就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 第35-38页 |
1、税收政策 | 第36-37页 |
2、政府购买 | 第37-38页 |
3、财政转移支付行为 | 第38页 |
(三)改进基金支出结构 | 第38-40页 |
1、就业培训 | 第38-39页 |
2、职业介绍 | 第39页 |
3、职业补贴 | 第39-40页 |
4、创业与就业 | 第40页 |
(四)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的给付机制 | 第40-42页 |
1、缩短失业保险基金的给付期限 | 第40-41页 |
2、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给付水平 | 第41-42页 |
(五)建立有效的就业激励机制 | 第42-44页 |
1、用人单位缴费差异化 | 第42-43页 |
2、劳动者差异化 | 第43-44页 |
(六)建立就业反馈机制 | 第44-47页 |
1、失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 第44-45页 |
2、就业信息反馈制度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