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毛泽东土地思想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研究目的第8-9页
    1.3 研究意义第9页
    1.4 研究现状第9-13页
    1.5 可能的创新点第13页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13-15页
2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理论来源第15-23页
    2.1 中国传统土地公有思想第15-17页
        2.1.1 土地公有雏形的井田制第15-16页
        2.1.2 太平天国的土地公有思想第16页
        2.1.3 康有为的土地公有论第16-17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的土地思想第17-19页
        2.2.1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第17-18页
        2.2.2 马克思恩格斯的土地国有和农民集体所有思想第18页
        2.2.3 恩格斯的合作社的土地经营生产方式第18-19页
    2.3 列宁斯大林的土地思想第19-21页
        2.3.1 列宁土地国有和土地平分给农民使用思想第19-20页
        2.3.2 斯大林的土地统一经营的农业集体化思想第20-21页
    2.4 孙中山土地思想第21-23页
        2.4.1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第21-22页
        2.4.2 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第22-23页
3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形成过程第23-30页
    3.1 毛泽东土地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第23-25页
        3.1.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国情第23-24页
        3.1.2 旧中国土地占有和使用状况第24页
        3.1.3 旧中国农民所遭受压迫状况第24-25页
    3.2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初步形成第25-26页
        3.2.1 1927年至1929年:土地革命前期第25-26页
        3.2.2 1929年至1931年:土地革命中期第26页
        3.2.3 1931年至1937年:土地革命后期第26页
    3.3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发展第26-28页
        3.3.1 1937年至1939年:减租减息开始试行第27页
        3.3.2 1939年至1942年:减租减息开始实行第27-28页
        3.3.3 1942年至1945年:减租减息全面贯彻第28页
    3.4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成熟第28-30页
        3.4.1 1945年至1946年:抗战胜利到《五四指示》颁布第28-29页
        3.4.2 1946年至1947年:《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第29页
        3.4.3 1947年至1949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到新中国成立第29-30页
4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主要内容第30-39页
    4.1 土地革命的思想第30-32页
        4.1.1 土地革命思想的形成第30-31页
        4.1.2 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第31-32页
    4.2 土地所有权思想第32-34页
        4.2.1 土地苏维埃政府国有第32-33页
        4.2.2 土地农民所有第33页
        4.2.3 土地集体所有第33-34页
    4.3 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第34-36页
        4.3.1 建党初期发动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第34-35页
        4.3.2 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第35-36页
        4.3.3 减租减息的额度第36页
    4.4 土地分配方法和原则第36-39页
        4.4.1 主要以乡或村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第36-37页
        4.4.2 其他根据地的土地分配方法第37页
        4.4.3 土地分配中的照顾性原则第37-39页
5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价值第39-43页
    5.1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理论价值第39-40页
        5.1.1 为土地革命和改革提供理论支撑第39-40页
        5.1.2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第40页
    5.2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实践意义第40-43页
        5.2.1 为被压迫民族士地改革提供经验借鉴第40-41页
        5.2.2 对当今我国土地改革的指导作用第41-42页
        5.2.3 为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启迪第42-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央苏区的群团组织建设研究
下一篇:论邓小平协商民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