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药用植物毛状根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1 药用植物毛状根的特点 | 第12-13页 |
1.1.2 药用植物毛状根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1.3 药用植物毛状根的转化方法 | 第14-15页 |
1.1.4 药用植物毛状根的鉴定 | 第15页 |
1.1.5 药用植物毛状根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6-17页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2.1 材料 | 第19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19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9页 |
2.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19页 |
2.2 方法 | 第19-23页 |
2.2.1 菌株保藏与活化 | 第19-20页 |
2.2.2 发根农杆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 第20页 |
2.2.3 发根农杆菌筛选 | 第20页 |
2.2.4 外植体筛选 | 第20页 |
2.2.5 预培养时间筛选 | 第20-21页 |
2.2.6 菌液浓度筛选 | 第21页 |
2.2.7 侵染时间筛选 | 第21页 |
2.2.8 共培养时间筛选 | 第21页 |
2.2.9 乙酰丁香酮(AS)浓度筛选 | 第21-22页 |
2.2.10 头孢噻肟钠(Cef)浓度对毛状根抑菌效果筛选 | 第22页 |
2.2.11 越南槐毛状根的PCR鉴定 | 第22页 |
2.2.12 越南槐毛状根生长培养基优化 | 第22页 |
2.2.13 越南槐毛状根生物碱含量测定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36页 |
3.1 发根农杆菌的活化与筛选 | 第23-25页 |
3.1.1 绘制农杆菌生长曲线 | 第23-24页 |
3.1.2 菌株的筛选 | 第24-25页 |
3.2 越南槐毛状根诱导与鉴定 | 第25-30页 |
3.2.1 不同外植体诱导毛状根的诱导率比较 | 第25页 |
3.2.2 不同预培养时间对越南槐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3 不同菌液浓度对越南槐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4 不同侵染时间对越南槐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5 不同共培养时间对越南槐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 第28页 |
3.2.6 不同AS浓度对越南槐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7 不同头孢噻肟钠(Cef)浓度对毛状根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29页 |
3.2.8 越南槐毛状根的PCR鉴定 | 第29-30页 |
3.3 越南槐毛状根生长培养基优化 | 第30-33页 |
3.3.1 培养基对越南槐毛状根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2 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越南槐毛状根生长的影响 | 第31-33页 |
3.4 越南槐毛状根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 第33-3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6-40页 |
4.1 结论 | 第36-37页 |
4.2 讨论 | 第37-40页 |
4.2.1 越南槐毛状根的诱导 | 第37-38页 |
4.2.2 越南槐毛状根的培养 | 第38-39页 |
4.2.3 创新性 | 第39页 |
4.2.4 研究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