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2-27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来源与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21页 |
一、 关于士人与唐代士人 | 第13-15页 |
二、 关于唐代士人交往与杜甫交往 | 第15-16页 |
三、 唐代交往诗与杜甫交往诗 | 第16-18页 |
四、 人际传播与人际交往 | 第18-20页 |
五、 研究述评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方法与不足 | 第21-2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三、 研究不足 | 第22-23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梳理 | 第23-27页 |
一、 士人 | 第23页 |
二、 交往与人际交往 | 第23-25页 |
三、 交往诗 | 第25-27页 |
第一章 杜甫交往诗的基本情况 | 第27-30页 |
第一节 杜甫交往诗的查找原则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杜甫交往的情况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诗歌唱酬宴饮游历——杜甫与士人群体间的人际交往 | 第30-53页 |
第一节 杜甫交往的士人群体 | 第30-33页 |
一、 现今入仕的士人群体 | 第30-32页 |
二、 非现任入仕的士人群体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士人群体间交往的主要方式 | 第33-40页 |
一、 宴饮 | 第33-34页 |
二、 游历 | 第34-36页 |
三、 上门拜访 | 第36-40页 |
四、 以诗代信 | 第40页 |
第三节 士人群体间交往的主要内容 | 第40-46页 |
一、 谈论时事 | 第40-41页 |
二、 饮酒、赋诗 | 第41-43页 |
三、 观舞听曲 | 第43-44页 |
四、 赏画题字 | 第44页 |
五、 迎来送往 | 第44-45页 |
六、 赠物、资助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士人群体间交往的主要目的 | 第46-50页 |
一、 维持温情惬意的交流 | 第47-48页 |
二、 追求名望与地位 | 第48-49页 |
三、 寻求金钱或物质上的帮助 | 第49-50页 |
四、 实现劝导、勉励和意见的交流 | 第50页 |
第五节 余论——为何士人群体是唐代士人的交往主体 | 第50-53页 |
一、 志同道合 | 第51页 |
二、 利益相关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参禅修道共谈空寂——杜甫与僧道群体的人际交往 | 第53-66页 |
第一节 士人与僧道群体交往的现实背景 | 第54-57页 |
一、 社会基础之三教合流 | 第54-55页 |
二、 思想基础之心性的体认和发扬 | 第55-57页 |
第二节 士人与僧道群体交往的主要方式 | 第57-58页 |
一、 寻访 | 第57-58页 |
二、 以诗代信 | 第58页 |
第三节 杜甫与僧道群体交往的主要内容 | 第58-62页 |
一、 谈佛论道 | 第58-59页 |
二、 炼丹求药 | 第59-60页 |
三、 诗文唱和 | 第60-61页 |
四、 游历山川 | 第61-62页 |
第四节 杜甫与僧道群体交往的主要目的 | 第62-66页 |
一、 寻求理想中的心灵归属 | 第62-64页 |
二、 追求现实中的生存之法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家庭和美宗亲和睦——杜甫与亲眷的人际交往 | 第66-81页 |
第一节 杜甫亲眷之细分 | 第66-67页 |
一、 家人 | 第66页 |
二、 宗族 | 第66-67页 |
三、 亲戚 | 第67页 |
第二节 杜甫与亲眷交往的主要方式 | 第67-69页 |
一、 拜访 | 第67-68页 |
二、 团聚 | 第68-69页 |
三、 寄信 | 第69页 |
第三节 杜甫与亲眷交往的主要内容 | 第69-75页 |
一、 家人和亲戚相同的交往内容 | 第69-71页 |
二、 家人和亲戚不同的交往内容 | 第71-75页 |
第四节 杜甫与亲眷交往的主要目的 | 第75-77页 |
一、 家人与亲戚相同的交往目的 | 第75-76页 |
二、 家人与亲戚不同的交往目的 | 第76-77页 |
第五节 余论——杜甫与亲眷交往的两点特征 | 第77-81页 |
一、 重视家世与门第 | 第77-78页 |
二、 重视宗亲关系 | 第78-81页 |
第五章 善邻爱人暗含悲悯——杜甫与市井百姓的人际交往 | 第81-92页 |
第一节 杜甫与市井百姓交往的主要方式 | 第81-82页 |
第二节 杜甫与市井百姓交往的主要内容 | 第82-86页 |
一、 杜甫与乡间友朋的交往内容 | 第82-85页 |
二、 杜甫与战乱百姓的交往内容 | 第85页 |
三、 杜甫与行业人员的交往内容 | 第85-86页 |
第三节 杜甫与市井百姓交往的主要目的 | 第86-88页 |
一、 了解情况,满足安全需要 | 第86-87页 |
二、 寻求乐趣和安慰,满足精神需要 | 第87-88页 |
第四节 余论——杜甫与市井百姓的交往心态解读 | 第88-92页 |
一、 矛盾:同情却劝服 | 第88-90页 |
二、原因:忠君与阶级立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附录 | 第96-134页 |
附录一:杜甫交往诗总表 | 第96-115页 |
附录二:亲眷群体交往诗列表 | 第115-119页 |
附录三:僧道群体交往诗列表 | 第119-120页 |
附录四:市井百姓群体交往诗列表 | 第120-122页 |
附录五:士人群体交往诗列表 | 第12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