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传统规划方式的局限与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 | 第10页 |
1.1.2 空间供给矛盾的凸显与空间潜力挖掘的回应 | 第10-11页 |
1.1.3 战术城市主义的兴起与国内学术研究的缺乏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 第13-15页 |
1.3.1 非正式公共空间 | 第13-14页 |
1.3.2 空间潜力 | 第14页 |
1.3.3 优化策略 | 第14-15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1.4.1 “非正式公共空间”研究 | 第15-16页 |
1.4.2 “广场舞活动空间”研究 | 第16页 |
1.4.3 “空间潜力评价”研究 | 第16-17页 |
1.4.4 “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 第17-18页 |
1.4.5 相关案例研究 | 第18-2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24页 |
1.5.2 学科交叉法 | 第24页 |
1.5.3 实证研究法 | 第24-25页 |
1.5.4 “定性——定量”结合分析法 | 第25页 |
1.5.5 归纳演绎法 | 第25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 | 第27-37页 |
2.1 环境行为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27-29页 |
2.1.1 环境行为研究相关理论 | 第27-28页 |
2.1.2 环境行为研究评价方法 | 第28-29页 |
2.2 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29-31页 |
2.2.1 时空间行为研究相关理论 | 第29-30页 |
2.2.2 时空间行为与GIS分析评价 | 第30-31页 |
2.3 战术城市主义理论及方法 | 第31-33页 |
2.3.1 战术城市主义相关理论研究 | 第31-32页 |
2.3.2 战术城市主义方法论介绍 | 第32-33页 |
2.3.3 战术城市主义的启示 | 第33页 |
2.4 场所营造理论与方法 | 第33-37页 |
2.4.1 国内外场所营造理论研究 | 第33-34页 |
2.4.2 场所营造方法论介绍 | 第34-36页 |
2.4.3 场所营造的启示 | 第36-37页 |
第3章 城市非正式公共空间潜力评价 | 第37-50页 |
3.1 城市非正式公共空间潜力影响因素 | 第37-43页 |
3.1.1 空间的物质表现特征 | 第37-38页 |
3.1.2 空间使用的时间特征 | 第38页 |
3.1.3 活动对时间空间的需求 | 第38-43页 |
3.2 城市非正式公共空间潜力评价的原则 | 第43-44页 |
3.2.1 物质空间的包容性 | 第43页 |
3.2.2 使用功能的复合性 | 第43页 |
3.2.3 公众参与的多样性 | 第43-44页 |
3.3 城市非正式公共空间潜力评价方法 | 第44-46页 |
3.3.1 潜力评价流程 | 第44-45页 |
3.3.2 潜力评价模型 | 第45页 |
3.3.3 数据采集 | 第45-46页 |
3.3.4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3.4 城市非正式公共空间潜力区域挖掘 | 第46-47页 |
3.4.1 空间潜力区域挖掘 | 第46-47页 |
3.4.2 时间潜力区域挖掘 | 第47页 |
3.4.3 时空间潜力区域挖掘 | 第47页 |
3.5 城市非正式公共空间潜力区域评价 | 第47-50页 |
3.5.1 潜力区域评价方法 | 第47-48页 |
3.5.2 潜力区域评级 | 第48-50页 |
第4章 城市非正式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 第50-68页 |
4.1 城市非正式公共空间优化原则 | 第50-51页 |
4.1.1 实用性原则 | 第50页 |
4.1.2 高效性原则 | 第50页 |
4.1.3 易操作原则 | 第50-51页 |
4.1.4 参与性原则 | 第51页 |
4.2 因地制宜——提高潜力区域利用效率 | 第51-56页 |
4.2.1 闲置利用与改造 | 第52-53页 |
4.2.2 空间的功能复合 | 第53-54页 |
4.2.3 空间的分时共享 | 第54-56页 |
4.3 需求引领——实现环境设施品质提升 | 第56-62页 |
4.3.1 完善安保设施 | 第57-58页 |
4.3.2 营造舒适环境 | 第58-60页 |
4.3.3 注重场所激活 | 第60-61页 |
4.3.4 传递可达信息 | 第61-62页 |
4.4 上下联动——构建合作发展保障网络 | 第62-68页 |
4.4.1 以公众参与对接公众诉求 | 第62-63页 |
4.4.2 以共享平台驱动联络互通 | 第63-65页 |
4.4.3 以规划支持完善空间网络 | 第65-67页 |
4.4.4 以制度措施优化维护管理 | 第67-68页 |
第5章 武汉市青山区非正式公共空间实证研究 | 第68-116页 |
5.1 研究区域 | 第68-74页 |
5.1.1 武汉市青山区概况及研究范围 | 第68-69页 |
5.1.2 青山区正式公共空间现状 | 第69-73页 |
5.1.3 选择青山区广场舞空间进行研究的原因 | 第73-74页 |
5.2 武汉市青山区广场舞活动空间调查分析 | 第74-89页 |
5.2.1 武汉市青山区广场舞活动空间调查 | 第74-76页 |
5.2.2 广场舞人群基本情况分析 | 第76-79页 |
5.2.3 广场舞空间使用情况分析 | 第79-87页 |
5.2.4 广场舞空间需求情况分析 | 第87-88页 |
5.2.5 小结 | 第88-89页 |
5.3 青山区非正式公共空间潜力区域分布与评级 | 第89-101页 |
5.3.1 青山区非正式公共空间供应与需求情况分析 | 第89-93页 |
5.3.2 青山区非正式公共空间潜力区域分布 | 第93-98页 |
5.3.3 青山区非正式公共空间潜力区域评级 | 第98-101页 |
5.4 青山区非正式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第101-112页 |
5.4.1 潜力区域的高效利用 | 第103-109页 |
5.4.2 环境设施的优化改善 | 第109-111页 |
5.4.3 合作网络的发展构建 | 第111-112页 |
5.5 城市非正式公共空间设计导则 | 第112-116页 |
5.5.1 高效利用设计 | 第112-114页 |
5.5.2 优化改善设计 | 第114-115页 |
5.5.3 保障网络设计 | 第115-116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6-11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16-117页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4-125页 |
附录1 图表索引 | 第125-129页 |
附录2 调研问卷 | 第129-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