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9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 第14-24页 |
一、“汉制”的界定 | 第14-18页 |
二、汉代“三河”地区阐释 | 第18-24页 |
第二节 三河地区汉墓的发现状况 | 第24-38页 |
一、汉河南郡区域 | 第24-32页 |
二、汉河内郡区域 | 第32-37页 |
三、汉河东郡区域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38-45页 |
一、历史学界对汉代制度的研究 | 第38-42页 |
二、考古学界对“汉制”或“汉文化”的相关研究 | 第42-45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45-49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45-4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46-49页 |
第二章 三河地区汉墓的分期研究 | 第49-117页 |
第一节 墓葬形制的类型学研究 | 第49-68页 |
一、竖穴土坑墓 | 第49-53页 |
二、土洞墓 | 第53-58页 |
三、空心砖墓 | 第58-61页 |
四、小砖墓 | 第61-68页 |
第二节 典型器物的类型学研究 | 第68-93页 |
一、陶鼎 | 第68-71页 |
二、陶壶 | 第71-77页 |
三、陶仓 | 第77-80页 |
四、陶罐(瓮) | 第80-85页 |
五、陶灶 | 第85-88页 |
六、陶井 | 第88-90页 |
七、陶敦 | 第90-91页 |
八、陶奁 | 第91-93页 |
第三节 三河地区汉墓的分期 | 第93-101页 |
一、墓葬分组 | 第93-95页 |
二、分期与年代推断 | 第95-101页 |
第四节 三河地区汉墓的统计分析 | 第101-117页 |
一、墓葬形制的统计分析 | 第101-104页 |
二、出土器物的统计分析 | 第104-117页 |
第三章 三河地区汉墓的分区研究 | 第117-145页 |
第一节 三河地区汉墓的差异性分析 | 第117-127页 |
第二节 三河地区汉墓分区的成因分析 | 第127-131页 |
一、三河地区的自然环境成因 | 第127-129页 |
二、三河地区汉墓分区的历史成因 | 第129-131页 |
第三节 汉人的地理分区与汉墓分区的关系探讨 | 第131-140页 |
一、司马迁的经济分区与三河地区汉墓分区的关系 | 第131-133页 |
二、班固的风俗分区与三河地区汉墓分区的关系 | 第133-136页 |
三、扬雄《方言》分区与三河地区汉墓分区的关系 | 第136-139页 |
四、小结 | 第139-140页 |
第四节 关于区域性汉墓研究的探讨 | 第140-145页 |
一、区域汉墓研究的现状 | 第140-141页 |
二、区域性汉墓研究深度的加强 | 第141-143页 |
三、区域性汉墓研究广度的拓展 | 第143-145页 |
第四章“汉制”形成的考古学研究 | 第145-180页 |
第一节 三河地区汉墓与城址空间演化关系的探讨 | 第145-151页 |
一、三河地区汉代城址的性质与墓地归属 | 第145-148页 |
二、汉墓与城址的空间演化关系分析 | 第148-151页 |
第二节 三河地区汉墓空间设置的演化分析 | 第151-165页 |
一、随葬品的性质探析 | 第152-156页 |
二、汉墓空间设置的演化 | 第156-161页 |
三、汉墓空间设置的内涵分析 | 第161-165页 |
第三节 三河地区汉墓的文化因素分析 | 第165-174页 |
一、“汉制”对“周制”的继承 | 第165-167页 |
二、“汉制”对“秦制”的摈弃与发展 | 第167-170页 |
三、“汉制”对“楚制”的融合 | 第170-171页 |
四、“汉制”形成中的创新因素 | 第171-174页 |
第四节“汉制”在三河地区的形成及相关问题研究 | 第174-180页 |
一、汉代社会经济对“汉制”形成的影响 | 第174-176页 |
二、汉代社会政治对“汉制”内容的影响 | 第176-178页 |
三、汉代的社会思想对“汉制”的影响 | 第178-180页 |
第五章 以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看汉制形成的层次性与多样性 | 第180-195页 |
第一节 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理论及其对“汉制”研究的启示 | 第180-183页 |
第二节“汉制”形成的等级性分析 | 第183-190页 |
一、帝陵中“汉制”的形成与发展 | 第183-186页 |
二、列侯及二千石以上官吏墓中“汉制”的形成与发展 | 第186-188页 |
三、普通官吏及平民墓葬中汉制“两京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 第188-189页 |
四、小结 | 第189-190页 |
第三节 汉制形成的多样性分析 | 第190-195页 |
一、“汉制”形成的“汉郡模式” | 第191页 |
二、汉制形成的“王国模式” | 第191-192页 |
三、汉制形成的“边郡区模式” | 第192-193页 |
四、小结 | 第193-19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95-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1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13-214页 |
致谢 | 第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