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5页 |
| ·植物体内的生物钟系统 | 第12-18页 |
| ·拟南芥的生物钟 | 第12-13页 |
| ·生物钟的保守性 | 第13-15页 |
| ·生物钟的功能 | 第15-18页 |
| ·光周期途径 | 第18-20页 |
| ·拟南芥中的光周期途径 | 第18-19页 |
| ·其他物种的光周期途径 | 第19-20页 |
| ·F-BOX 蛋白家族的功能 | 第20-23页 |
| ·GIGANTEA 的功能 | 第23-24页 |
|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9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27页 |
|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 ·菌株及质粒 | 第25-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39页 |
| ·候选基因的确定 | 第27-28页 |
| ·引物设计与 PCR 扩增 | 第28页 |
| ·基因结构分析 | 第28页 |
|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28页 |
| ·FKF1/2 LOV 功能域 3D 结构模拟 | 第28页 |
| ·PCR 产物的回收与连接反应 | 第28-29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9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9页 |
|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9页 |
|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29-30页 |
| ·农杆菌的转化及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30页 |
| ·拟南芥转化与筛选 | 第30页 |
| ·利用原生质体的瞬时表达系统观察亚细胞定位 | 第30-31页 |
| ·植物叶片 RNA 的提取及 DNA 的消化 | 第31页 |
| ·cDNA 第一链的合成(OK) | 第31-32页 |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 第32页 |
| ·qRT-PCR 的数据处理 | 第32-36页 |
| ·酵母双杂(Y2H) | 第36页 |
| ·植物总蛋白的提取 | 第36-37页 |
| ·抗体检测(SDS-PAGE 蛋白电泳)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大豆 FKF1 and GI 表达模式及功能分析 | 第39-7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66页 |
| ·大豆 FKFs and GIs 基因的克隆 | 第40-41页 |
| ·大豆 FKF1/2 保守功能域分析 | 第41-44页 |
| ·FKF1 和 GI 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 | 第44-47页 |
| ·大豆 FKFs 和 GIs 的亚细胞定位 | 第47-49页 |
| ·大豆 FKFs and GIs 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模式 | 第49-52页 |
| ·大豆 FKFs and GIs 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 | 第52-55页 |
| ·大豆 FKF1 and GI 的昼夜节律表达模式 | 第55-59页 |
| ·光周期对大豆 FKF1 and GI 的节律表达的影响 | 第59-61页 |
| ·大豆 FKFs 和 GIs 在酵母中的相互作用 | 第61-64页 |
| ·大豆 FKF1/2 过表达拟南芥的表型分析 | 第64-65页 |
| ·大豆 FKF1/2 抗体的检测 | 第65-66页 |
| ·讨论 | 第66-72页 |
| ·大豆 FKF1 和 GI 的同源基因 | 第66页 |
| ·大豆 FKF1/2 的保守位点 | 第66-67页 |
| ·大豆 FKF1 和 GI 的亚细胞定位 | 第67页 |
| ·大豆 FKF1 和 GI 的时空表达 | 第67-69页 |
| ·大豆 FKF1 和 GI 的节律表达 | 第69-70页 |
| ·大豆 FKF1 和 GI 的互作分析 | 第70-71页 |
| ·大豆 FKF1/2 和 GI1α的开花调控 | 第71-72页 |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72-74页 |
| ·大豆 FKF1 和 GI 在进化上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 第72页 |
| ·大豆 FKF1 和 GI 参与调节多个器官的发育进程 | 第72页 |
| ·GmFKFs 和 GmGI2 可能共同作用调控大豆开花 | 第72页 |
| ·大豆 FKF1 对开花的调控具有物种特异性 | 第72页 |
| ·GmGI1 不同剪切本的功能可能不同 | 第72页 |
| ·GmGI3 的功能可能与 GmGI1 和 GmGI2 不同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作者简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