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2-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相关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第18-24页 |
1.2.1 抑郁症脑电信号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21页 |
1.2.2 非线性系统分析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5-2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2章 抑郁症脑电非线性相关理论和可行性 | 第28-44页 |
2.1 脑电的发现和发展简介 | 第28-29页 |
2.2 脑电非线性分析的生理基础和必要性 | 第29-32页 |
2.2.1 脑电信号非线性分析的神经生理基础 | 第29-31页 |
2.2.2 脑电信号非线性分析的大脑解剖基础 | 第31-32页 |
2.2.3 抑郁症脑电非线性分析的必要性 | 第32页 |
2.3 脑电非线性分析技术基础 | 第32-42页 |
2.3.1 脑电非线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33-39页 |
2.3.2 脑电非线性分析的步骤和流程 | 第39-42页 |
2.4 抑郁症脑电非线性分析的可行性 | 第42-43页 |
2.4.1 可行性的基础 | 第42-43页 |
2.4.2 可行性的保障 | 第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基于改进功率谱熵的抑郁症脑电信号活跃性研究 | 第44-56页 |
3.1 概述 | 第44-45页 |
3.2 基本原理 | 第45-48页 |
3.2.1 改进功率谱熵计算方法的定义 | 第45-46页 |
3.2.2 功率谱熵和信号活跃性之间相关性的仿真分析 | 第46-48页 |
3.3 基于时间序列功率谱划分谱熵的抑郁症脑电信号分析 | 第48-52页 |
3.3.1 实验数据 | 第48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9-52页 |
3.4 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4章 基于状态分布熵的抑郁症脑电信号特异性研究 | 第56-76页 |
4.1 概述 | 第56-57页 |
4.2 基本原理 | 第57-69页 |
4.2.1 状态分布熵计算方法的定义 | 第57-58页 |
4.2.2 状态分布熵和信号特异性之间相关性的仿真分析 | 第58-69页 |
4.3 基于状态分布熵的抑郁症脑电信号特异性分析 | 第69-73页 |
4.3.1 实验数据 | 第69-70页 |
4.3.2 实验方法 | 第70页 |
4.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0-73页 |
4.4 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73-75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75-76页 |
第5章 基于改进Lempel-Ziv算法的抑郁症脑电复杂性研究 | 第76-104页 |
5.1 概述 | 第76页 |
5.2 基本原理 | 第76-82页 |
5.2.1 LZ复杂度算法 | 第77-79页 |
5.2.2 多值粗粒化 | 第79-80页 |
5.2.3 时间多尺度 | 第80-81页 |
5.2.4 基于一阶差分多尺度多值粗粒化LZ复杂度算法 | 第81-82页 |
5.3 基于一阶差分多尺度多粗粒化LZ复杂度脑电信号分析 | 第82-103页 |
5.3.1 实验数据 | 第82页 |
5.3.2 实验方法 | 第82-83页 |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3-103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103-104页 |
第6章 基于复杂度谱的抑郁症脑电信号诊断模型构建 | 第104-116页 |
6.1 概述 | 第104-105页 |
6.2 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105-110页 |
6.2.1 复杂度谱的概念和定义 | 第105-106页 |
6.2.2 基于复杂度谱的脑电信号诊断模型构建 | 第106-110页 |
6.3 诊断模型构建仿真示例 | 第110-11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3-11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全文总结 | 第116-117页 |
研究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 文献 | 第118-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