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南海渔业资源现状及南海渔业纠纷 | 第13-28页 |
| 第一节 南海渔业资源现状 | 第14-20页 |
| 一、南海周边国家的渔业发展 | 第14-17页 |
| 二、南海渔业资源危机 | 第17-20页 |
| (一) 过度捕捞严重 | 第17-19页 |
| (二) 渔业水域污染严重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南海争端及南海渔业纠纷 | 第20-28页 |
| 一、南海争端概况 | 第21-23页 |
| 二、南海渔业纠纷及渔业管理缺失 | 第23-28页 |
| (一) 南海渔业纠纷 | 第23-25页 |
| (二) 渔业资源管理缺失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建立南海区渔业合作组织的必要性 | 第28-37页 |
| 第一节 区域合作养护和管理渔业资源的国际法义务 | 第28-35页 |
|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 | 第29-31页 |
| 二、其他国际法中的规定 | 第31-34页 |
| (一) 《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规定的协定》的规定 | 第31-32页 |
| (二) 《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的规定 | 第32-33页 |
| (三) 《预防、阻止和消灭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的捕捞活动国际行动计划》的规定 | 第33-34页 |
| 三、国际渔业法律制度对南海周边国家的国际法效力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国家利益决定区域合作的必要性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建立南海区渔业合作组织的可行性 | 第37-52页 |
| 第一节 南海周边国家之间的渔业合作基础 | 第37-45页 |
| 一、政治互信增强 | 第38-40页 |
| 二、渔业合作实践增多 | 第40-45页 |
| (一) 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之间的渔业合作 | 第40-44页 |
| (二) 东盟成员国之间的渔业合作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区域合作养护和共同管理渔业资源的国际实践 | 第45-52页 |
| 一、区域合作养护和共同管理渔业资源的一般实践 | 第45-48页 |
| 二、在争议海域进行渔业合作的国际实践 | 第48-52页 |
| (一) 挪威和冰岛之间的渔业合作案 | 第49-50页 |
| (二) 中韩、中日渔业合作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建立南海区渔业合作组织的路径设想 | 第52-69页 |
| 第一节 南海现有的渔业合作机制 | 第53-58页 |
| 一、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SEAFDEC) | 第53-54页 |
| 二、亚太渔业委员会(APFIC) | 第54-55页 |
| 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东亚海协作体(COBSEA) | 第55-56页 |
| 四、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 | 第56-58页 |
| 第二节 成立南海渔业管理组织的具体设想 | 第58-69页 |
| 一、中国在南海渔业管理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58-60页 |
| 二、共同渔业管理区的划定及南海渔业委员会内部机构的设置 | 第60-63页 |
| (一) 确定共同渔业管理区 | 第60-61页 |
| (二) 南海渔业委员会内部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 第61-63页 |
| 三、南海渔业委员会的管理方案 | 第63-69页 |
| (一) 建立健全南海渔业委员会的内部会议及协商机制 | 第63-64页 |
| (二) 加紧对南海渔业资源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 第64-66页 |
| (三) 积极实行以总可捕量制度(TAC)为主的渔业管理制度 | 第66-67页 |
| (四) 推进渔业生态系统管理方法(EAFM)的培训活动 | 第67页 |
| (五) 加强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 | 第67-69页 |
| 结语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个人简历 | 第77-78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