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介子推前代文献记载和后世文学形象的梳理 | 第9-16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18页 |
三、以介子推故事为题材的戏剧概述 | 第18-21页 |
四、选题内容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清代戏剧中介子推文武形象的双脉发展 | 第22-29页 |
第一节 介子推文臣形象的丰富 | 第22-26页 |
一、英勇护主、能言善辩的外交家 | 第23-25页 |
二、深谋远虑、沉着冷静的主心骨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介子推武将形象的发展 | 第26-29页 |
一、武艺高强的介子推 | 第26-27页 |
二、有勇有谋的介子推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清代戏剧中介子推形象的世俗化 | 第29-35页 |
第一节 《介之推火封妒妇》对介子推传统形象的重塑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豆棚闲戏》中介子推“惧内”形象的突显 | 第30-32页 |
第三节 介子推世俗形象产生的原因 | 第32-35页 |
一、社会环境的变迁 | 第32-33页 |
二、妒妇故事的传播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清代戏剧中介子推忠孝形象内涵的转变 | 第35-46页 |
第一节 春秋时期介子推的忠——“知家不知国” | 第35-38页 |
第二节 清代戏剧中介子推忠君思想的复杂性 | 第38-42页 |
一、介子推选择贤君的标准 | 第38-40页 |
二、从道不从君与愚忠的倾向 | 第40-42页 |
第三节 清代戏剧中介子推的孝道思想 | 第42-46页 |
一、介子推孝子形象的弥补 | 第42-43页 |
二、孝从于忠的思想 | 第43-46页 |
第四章 清代传奇戏曲和花部戏曲中介子推隐士形象的差异 | 第46-54页 |
第一节 功成身退的隐士与渴望富贵的隐士 | 第46-49页 |
一、渴望建功立业的隐士 | 第46-48页 |
二、追求富贵功名的隐士 | 第48-49页 |
第二节 羽化成仙的隐士与被焚而死的隐士 | 第49-54页 |
一、飞升成仙的故事结局 | 第49-51页 |
二、《焚绵山》对《晋文公火烧介子推》批判精神的继承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