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剧成熟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梳理概念 | 第12-16页 |
第一章 戏剧成熟标准的界定 | 第16-28页 |
第一节 什么是戏剧 | 第16-21页 |
一、戏剧的本质是行为模仿 | 第16-18页 |
二、代言体非戏剧成熟的必要条件 | 第18-21页 |
第二节 戏剧成熟的必备条件 | 第21-28页 |
一、情节要达到“完整、有一定长度” | 第21-23页 |
二、必须要有剧本留存 | 第23-28页 |
第二章 中国戏剧成熟论批评 | 第28-42页 |
第一节 先唐说批评 | 第28-31页 |
第二节 唐代说批评 | 第31-36页 |
一、任二北真戏剧标准 | 第31-33页 |
二、《踏摇娘》的演变 | 第33-36页 |
第三节 宋代说批评 | 第36-42页 |
一、宋金杂剧说批判 | 第36-39页 |
二、南戏说批判 | 第39-42页 |
第三章 元代戏剧的成熟 | 第42-53页 |
第一节 古希腊戏剧与元杂剧比较 | 第42-47页 |
一、古希腊戏剧与元杂剧剧本结构相近 | 第42-44页 |
二、古希腊戏剧与元杂剧长度相当 | 第44-46页 |
三、悲剧三大家与元曲四大家对比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梵剧与元杂剧比较 | 第47-53页 |
一、梵剧与元杂剧长度对比 | 第47-50页 |
二、梵剧与元杂剧脚色体制对比 | 第50-53页 |
第四章 中国戏剧晚熟的原因 | 第53-67页 |
第一节 戏剧晚熟的外因 | 第53-61页 |
一、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阻碍 | 第53-57页 |
二、高素质“天才”文人的晚入 | 第57-61页 |
第二节 戏剧晚熟的内因 | 第61-67页 |
一、中国戏剧的高度综合性与繁难性 | 第61-63页 |
二、中国叙事文学的薄弱 | 第63-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