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绪论 | 第11-21页 |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1-14页 |
1. 一个基本背景:合作型社会治理亟待打造 | 第11-12页 |
2. 一个基本事实:面向治理的新型社会组织正在成长 | 第12-13页 |
3. 一个基本理论预设:政社关系愈益成为影响社会治理的重要变量 | 第13页 |
4.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国家与社会互动合作的分析框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 围绕政社关系的研究 | 第14-15页 |
2. 基层治理及政府功能研究 | 第15-17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页 |
(四) 核心概念简要说明 | 第17-18页 |
(五)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1. 合作治理 | 第18-19页 |
2. 善治理论 | 第19-21页 |
二、社会成长的内涵与构成要件 | 第21-25页 |
(一) 社会成长的内涵 | 第21页 |
(二) 社会成长的构成要件 | 第21-25页 |
1. 个人的理性与自主 | 第22页 |
2. 社会权利意识的觉醒 | 第22-23页 |
3. 主体利益的多元化 | 第23页 |
4. 社会活动领域的开放性 | 第23-24页 |
5. 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 | 第24-25页 |
三、社会成长的历史考察:从乡绅治理到贤能治理 | 第25-29页 |
(一) 乡绅治理 | 第25-27页 |
1. 乡绅的内涵及主要构成 | 第25页 |
2. 乡绅治理的发展演变 | 第25-26页 |
3. “乡绅”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 第26-27页 |
(二) 贤能治理 | 第27-29页 |
1. 贤能的内涵及主要构成 | 第27页 |
2. 贤能治理的产生 | 第27-28页 |
3. “贤能”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 第28-29页 |
四、面向治理的社会成长:绍兴乡贤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 第29-38页 |
(一) 自我生长型:乡贤研究会的产生与发展 | 第29-31页 |
1. 乡贤研究会的产生 | 第29页 |
2. 乡贤研究会的治理功效 | 第29-30页 |
3. 政府在组织成长中的角色定位 | 第30-31页 |
(二) 政府主导嵌入型:镇级乡贤联谊会的产生与发展 | 第31-34页 |
1. 乡贤联谊会的产生 | 第32页 |
2. 乡贤联谊会的治理功效 | 第32-33页 |
3. 政府在组织成长中的角色定位 | 第33-34页 |
(三) 政府规划嵌入型:村级乡贤参事会的产生与发展 | 第34-38页 |
1. 乡贤参事会的产生 | 第34-35页 |
2. 乡贤参事会的治理功效 | 第35-36页 |
3. 政府在组织成长中的角色定位 | 第36-38页 |
五、社会成长中的政府功能 | 第38-46页 |
(一) 为与不为 | 第38-41页 |
1. 为 | 第38-40页 |
2. 不为 | 第40-41页 |
(二) 进与退 | 第41-43页 |
1. 进 | 第41-42页 |
2. 退 | 第42-43页 |
(三) 引导与主导 | 第43-46页 |
1. 引导 | 第43-44页 |
2. 主导 | 第44-46页 |
六、结论与讨论:社会成长中的政社良性互动 | 第46-50页 |
(一) 社会成长中政社互动的条件 | 第46-47页 |
1. 社会意识的觉醒 | 第46页 |
2. 社会组织的成长 | 第46-47页 |
3. 政府角色的定位 | 第47页 |
4. 合作治理的需要 | 第47页 |
5. 平台环境的支持 | 第47页 |
(二) 社会组织结构与政府功能作用对政社互动模式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三) 政社互动模式与社会治理状况的关联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