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多年冻土退化区山体滑坡形成规律及对路基稳定性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5-28页
    1.1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5-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6页
        1.2.1 冰川退化导致山体滑坡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2 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山体滑坡研究现状第21-23页
        1.2.3 融雪导致山体滑坡研究现状第23-24页
        1.2.4 季节性冻融导致山体滑坡研究现状第24-26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6-28页
2 研究区自然地理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第28-47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环境第28-33页
        2.1.1 地形与地貌第28页
        2.1.2 气候与气象第28-29页
        2.1.3 地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第29-31页
        2.1.4 地层与岩性第31-32页
        2.1.5 水文地质第32-33页
    2.2 研究区气候变化与多年冻土退化第33-37页
        2.2.1 东北高纬度多年冻土南界与演变第33-34页
        2.2.2 气候变化与多年冻土退化第34-36页
        2.2.3 多年冻土退化与浅层滑坡成因关系第36-37页
    2.3 山体滑坡研究路段工程地质条件与地基稳定性第37-45页
        2.3.1 K177+480~K177+580山体滑坡路段第38-41页
        2.3.2 K178+510~K178+550山体滑坡路段第41-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3 山体滑坡区域岩土体电阻率分布与变化第47-69页
    3.1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理论与方法第47-55页
        3.1.1 岩土体电阻率与各种因素的关系第47-49页
        3.1.2 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第49-50页
        3.1.3 岩土体视电阻率第50-51页
        3.1.4 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方法第51-53页
        3.1.5 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处理方法第53-55页
    3.2 K177+480~K177+580山体滑坡路段高密度电法勘探第55-61页
        3.2.1 滑坡区域电阻率分布第55-57页
        3.2.2 滑坡区域电阻率变化第57-61页
    3.3 K178+510~K178+550山体滑坡路段高密度电法勘探第61-68页
        3.3.1 滑坡区域电阻率分布第61-64页
        3.3.2 滑坡区域电阻率变化第64-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4 山体滑坡路段岩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第69-91页
    4.1 K177+550山体滑坡路段岩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第69-80页
        4.1.1 岩土基本物理指标测试第69-70页
        4.1.2 岩土颗粒组成测试第70-71页
        4.1.3 岩土渗透系数试验第71-76页
        4.1.4 岩土抗剪强度试验第76-79页
        4.1.5 岩土弹性模量试验第79-80页
    4.2 K178+530山体滑坡路段岩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第80-89页
        4.2.1 岩土基本物理指标测试第81页
        4.2.2 岩土颗粒组成测试第81-82页
        4.2.3 岩土渗透系数试验第82-85页
        4.2.4 岩土抗剪强度试验第85-88页
        4.2.5 岩土弹性模量试验第88-89页
    4.3 本章小结第89-91页
5 山体滑坡路段地基变形特征与影响因素监测第91-109页
    5.1 现场监测项目、设备第91-94页
    5.2 监测期内区域气温、地温、降水与多年冻土地温第94-97页
        5.2.1 监测期内区域气温、浅层地温与降水第94-95页
        5.2.2 多年冻土地温监测第95-97页
    5.3 K177+550山体滑坡路段地基变形特征与影响因素监测第97-102页
        5.3.1 监测设备布设第97页
        5.3.2 地表位移、岩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结果与分析第97-100页
        5.3.3 岩土体含水率、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与分析第100-102页
    5.4 K178+530山体滑坡路段地基变形特征与影响因素监测第102-107页
        5.4.1 监测设备布设第102-103页
        5.4.2 地表位移、岩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结果与分析第103-105页
        5.4.3 岩土体含水率、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与分析第105-107页
    5.5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6 基于含水条件变化的山体滑坡路段地基稳定性数值模拟第109-135页
    6.1 地下水渗流模型第109-114页
        6.1.1 孔隙水的压强和水头第109-110页
        6.1.2 饱和与非饱和孔隙水流动达西定律第110-113页
        6.1.3 非饱和孔隙水流动水力特征函数与相对渗透率函数第113-114页
    6.2 岩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第114-122页
        6.2.1 岩土的应力应变特征第114-117页
        6.2.2 屈服条件与流动法则第117-120页
        6.2.3 岩土体弹塑性本构关系第120-122页
    6.3 K177+550山体滑坡路段地基稳定性数值模拟第122-129页
        6.3.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第122-123页
        6.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123-129页
    6.4 K178+530山体滑坡路段地基稳定性数值模拟第129-133页
        6.4.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第129-130页
        6.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130-133页
    6.5 本章小结第133-135页
结论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纸基分析器件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四氢呋喃(THF)降解菌株Rhodococcus sp.YYL的代谢组、定殖与Bacillus cereus HZX互作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