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罪孽》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摘要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5页 |
第一章 强奸事件中主要人物心理分析 | 第15-26页 |
第一节 穆罕默德犯罪心理分析及形成因素 | 第15-20页 |
一、穆罕默德犯罪心理分析 | 第15-18页 |
二、穆罕默德犯罪心理形成因素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受害者阿伊莎心理分析 | 第20-23页 |
一、受害者阿伊莎无反抗心理分析 | 第20-22页 |
二、阿伊莎的自我矛盾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第三方费克里调查心理分析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弑婴事件中阿伊莎犯罪心理分析 | 第26-34页 |
第一节 阿伊莎犯罪心理分析 | 第26-30页 |
一、阿伊莎潜意识犯罪心理分析 | 第26-28页 |
二、阿伊莎个体调节功能的失调 | 第28-30页 |
第二节 阿伊莎犯罪心理形成因素 | 第30-32页 |
一、环境因素 | 第30-31页 |
二、心理因素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第三方马西哈失调心理分析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偷情事件中主要人物心理分析 | 第34-41页 |
第一节 扎基亚偷情犯罪心理分析 | 第34-37页 |
一、扎基亚偷情犯罪动机与行为 | 第34-36页 |
二、受害者马赫布卜心理分析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乌姆·萨瓦夫偷情心理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偷情犯罪心理产生因素 | 第38-41页 |
一、社会文化因素 | 第38-39页 |
二、心理因素 | 第39-40页 |
三、经济因素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