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艺术理论论文--艺术评论、欣赏论文

徐冰作品的审美性分析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19页
    一、选题缘起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2-17页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意义第17-19页
第一章 徐冰的创作类型及创作阶段第19-45页
    第一节 徐冰创作的基本类型第19-32页
        一、版画的木刻与书写第20-24页
        二、文字的重组与解构第24-28页
        三、喻意装置的表面与里层第28-32页
    第二节 徐冰创作的阶段第32-45页
        一、对印刷艺术与木刻版画的继承和发展第32-37页
        二、媒材与文字的结合第37-41页
        三、象形写生与现实写意的融合第41-45页
第二章 徐冰作品内容的审美分析第45-74页
    第一节 形象及其“变形”第45-54页
        一、文字符号与图形符号的形象塑造(天书“文字”和地书“图形”)第46-49页
        二、“深入社会生活”的形象(“深入生活”的体验和“公益生活”的互动)第49-52页
        三、形象的“变形”(有“文化”动物与动物会“变形”)第52-54页
    第二节 记忆、梦想与参与第54-64页
        一、记忆的启发第54-57页
        二、对梦想的追逐第57-60页
        三、参与艺术品的互动第60-64页
    第三节 影响徐冰作品内容的主要因素第64-74页
        一、前卫艺术的影响第64-67页
        二、禅宗思想的影响第67-70页
        三、现代和后现代观念的影响第70-74页
第三章 徐冰作品形式的审美分析第74-104页
    第一节 艺术符号的特点及艺术技巧的运用第74-80页
        一、艺术符号中线条、颜色与光影的特点第74-77页
        二、艺术符号中构图造型的特点第77-78页
        三、艺术技法的运用第78-80页
    第二节 徐冰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第80-92页
        一、废料改造:《背后的故事》与《凤凰》第81-86页
        二、生活碎片的收集:《地书:画语》与《蜻蜓之眼》第86-89页
        三、文字语言的变形:《网》与《猴子捞月》第89-92页
    第三节 与其他同类艺术家在技法上的比较第92-104页
        一、木刻上的“技法”与“感觉”(徐冰《碎玉集》与古元《收获》木刻对比)第93-96页
        二、图形符号展示的无国界(徐冰《地书》与吕胜中“小红人形象”作品对比)第96-100页
        三、拼贴赋予的新意义(徐冰《芥子园山水卷》图画拼贴与古文达水墨拼贴对比)第100-104页
结语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9页
附录:徐冰作品编年表第109-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作者问题的再探究--当代批评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
下一篇: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罪孽》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