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试验研究 | 第13-15页 |
1.2.2 数值模拟 | 第15-16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第2章 绕流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第18-30页 |
2.1 绕流概述 | 第18-22页 |
2.1.1 漩涡分离特性 | 第18-21页 |
2.1.2 绕流物体的受力 | 第21-22页 |
2.2 绕流参数定义 | 第22-24页 |
2.3 湍流数学模型 | 第24-28页 |
2.3.1 流体控制方程 | 第25-27页 |
2.3.2 大涡模拟模型 | 第27-28页 |
2.4 OpenFOAM软件简介 | 第28-29页 |
2.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细长体绕流并行技术研究 | 第30-48页 |
3.1 并行计算思路 | 第30-32页 |
3.2 并行计算实现 | 第32-34页 |
3.2.1 模型参数&边界条件 | 第32-33页 |
3.2.2 网格划分&计算参数设置 | 第33-34页 |
3.3 并行计算性能评测 | 第34-35页 |
3.4 MPI+OpenMP混合并行编程 | 第35-36页 |
3.5 并行计算结果分析 | 第36-45页 |
3.5.1 不同处理器数量对并行结果的影响 | 第36-39页 |
3.5.2 不同区域划分方法的并行结果及其影响参数 | 第39-43页 |
3.5.3 网格数量对并行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3.5.4 混合编程的并行计算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3.6 小结 | 第45-48页 |
第4章 均匀流作用下的绕流特性分析 | 第48-64页 |
4.1 均匀流的计算工况 | 第48页 |
4.2 均匀流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8-61页 |
4.2.1 不同细长比的绕流结果对比 | 第48-50页 |
4.2.2 细长体表面的受力情况及压力分布 | 第50-54页 |
4.2.3 圆柱的尾流场特性分析 | 第54-60页 |
4.2.4 细长体的漩涡分离特性 | 第60-61页 |
4.3 小结 | 第61-64页 |
第5章 剪切流作用下的绕流特性分析 | 第64-78页 |
5.1 剪切流的工况选择 | 第64-65页 |
5.2 剪切流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5-75页 |
5.2.1 细长体表面的受力及周向压力分析 | 第65-67页 |
5.2.2 细长体的尾流场分析 | 第67-70页 |
5.2.3 细长体的时均速度分析 | 第70-75页 |
5.3 小结 | 第75-78页 |
第6章 三维模型的涡激振动数值计算 | 第78-86页 |
6.1 计算模型及控制方程的求解 | 第78-81页 |
6.1.1 计算模型 | 第78-79页 |
6.1.2 求解方法 | 第79-80页 |
6.1.3 动力学控制方程的求解 | 第80-81页 |
6.2 低质量阻尼比的三维VIV分析 | 第81-84页 |
6.2.1 振幅及频率响应分析 | 第81-83页 |
6.2.2 受力情况及涡量分析 | 第83-84页 |
6.3 小结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