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高强度钢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 第10-12页 |
1.2 热成形高强度钢的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1.3 高强度钢热成形工艺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热成形微观组织变化影响因素研究 | 第16-33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实验试样、器材及方案 | 第16-20页 |
2.2.1 实验材料及试样 | 第16-18页 |
2.2.2 实验器材 | 第18-20页 |
2.2.3 实验方案 | 第20页 |
2.3 移动时间的选择范围 | 第20-22页 |
2.3.1 散热温度随滞空时间变化 | 第20-21页 |
2.3.2 试样强度随移动时间变化 | 第21-22页 |
2.4 成形模具压力的选择 | 第22-23页 |
2.5 热成形工艺参数对高强度硼钢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23-29页 |
2.5.1 热成形正交实验 | 第23-24页 |
2.5.2 不同热成形工艺条件下的微观组织 | 第24-27页 |
2.5.3 形变对微观结构变化的影响 | 第27-28页 |
2.5.4 工艺参数的变化与断口形貌 | 第28-29页 |
2.6 微量元素的具体作用 | 第29-31页 |
2.6.1 合金元素对钢的淬透性能的影响 | 第29页 |
2.6.2 碳(C)、硼(B)两重要元素在热成形中的作用 | 第29页 |
2.6.3 碳(C)、硼(B)元素对材料表面的特殊作用 | 第29-30页 |
2.6.4 保温时间对表面渐变层厚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2.7 结论 | 第31-33页 |
第3章 力学性能变化及优化工艺参数研究 | 第33-48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力学测试实验装备及方案 | 第33-35页 |
3.2.1 拉伸实验 | 第34页 |
3.2.2 硬度检测 | 第34-35页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3.3.1 测试实验结果汇总 | 第35-36页 |
3.3.2 力学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 第36页 |
3.3.3 各加热温度下保温时间对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4 各加热温度下保温时间对硬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5 表层硬度值变化 | 第38-39页 |
3.3.6 各加热温度下保温时间对延伸率的影响 | 第39页 |
3.4 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39-46页 |
3.4.1 响应曲面方法原理 | 第39-41页 |
3.4.2 响应曲面分析与优化 | 第41-46页 |
3.5 微观结构反映力学性能 | 第46页 |
3.6 结论 | 第46-48页 |
第4章 防撞梁感应加热的参数选择及渐变结构提高冲击性能研究 | 第48-61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防撞梁高频感应加热过程原理及成形 | 第48-49页 |
4.3 实验条件 | 第49-51页 |
4.4 完全马氏体化工艺参数值的确定 | 第51-54页 |
4.4.1 传送速度对热成形效果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2 感应电流对热成形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3 热成形加热机床的工艺参数范围 | 第54页 |
4.5 力学性能检测 | 第54-58页 |
4.5.1 抗拉性能测试 | 第55-56页 |
4.5.2 静态弯曲测试 | 第56-57页 |
4.5.3 硬度测试 | 第57-58页 |
4.5.4 抗冲击性能模拟 | 第58页 |
4.6 渐变结构提高防撞梁抗冲击性能 | 第58-59页 |
4.7 结论 | 第59-6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