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市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1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 | 第12-13页 |
1.2.2.2 德国的住房合同储蓄模式 | 第13-14页 |
1.2.2.3 美国的住房金融筹资模式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5-18页 |
第二章 住房公积金相关概述 | 第18-22页 |
2.1 住房公积金的含义 | 第18页 |
2.2 住房公积金的特征 | 第18-19页 |
2.2.1 住房公积金的私有性 | 第18页 |
2.2.2 住房公积金的专用性 | 第18页 |
2.2.3 住房公积金的普遍性 | 第18-19页 |
2.2.4 住房公积金的强制性 | 第19页 |
2.2.5 住房公积金的福利性 | 第19页 |
2.2.6 住房公积金的返还性 | 第19页 |
2.3 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积极作用 | 第19-20页 |
2.4 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4.1 系统风险 | 第20-21页 |
2.4.1.1 市场风险 | 第20页 |
2.4.1.2 利率风险 | 第20-21页 |
2.4.1.3 事件风险 | 第21页 |
2.4.1.4 管理和监督阶段的风险 | 第21页 |
2.4.2 非系统性风险 | 第21-22页 |
2.4.2.1 信用风险 | 第21页 |
2.4.2.2 操作风险 | 第21页 |
2.4.2.3 流动风险 | 第21-22页 |
第三章 H市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 第22-33页 |
3.1 H市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的基本情况 | 第22-25页 |
3.1.1 H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衍生 | 第22-23页 |
3.1.2 H市住房公积金业务现状 | 第23-24页 |
3.1.3 H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风险控制的现状 | 第24-25页 |
3.1.3.1 制度建设状况 | 第24-25页 |
3.1.3.2 风险控制状况 | 第25页 |
3.1.3.3 政务公开状况 | 第25页 |
3.2 关键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25-28页 |
3.2.1 事件风险分析 | 第25-26页 |
3.2.2 操作风险分析 | 第26页 |
3.2.3 管理和监督风险分析 | 第26-27页 |
3.2.4 信用风险分析 | 第27-28页 |
3.3 关键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28-33页 |
3.3.1 事件风险成因分析 | 第28-29页 |
3.3.2 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 第29-30页 |
3.3.3 管理和监督风险成因分析 | 第30页 |
3.3.4 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 第30-33页 |
第四章 H市住房公积金关键风险的控制 | 第33-43页 |
4.1 减少事件风险因素 | 第33页 |
4.2 减少操作风险因素 | 第33-35页 |
4.2.1 建立内部风险预警机制 | 第33-34页 |
4.2.2 建立借款人风险预警机制 | 第34页 |
4.2.3 引入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 第34-35页 |
4.3 减少管理和监督风险因素 | 第35-37页 |
4.3.1 实现住房公积金与承办银行的联动 | 第35页 |
4.3.2 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 | 第35-36页 |
4.3.3 建立审贷分离的风险监控体系 | 第36页 |
4.3.4 完善风险监督管理运行机制 | 第36-37页 |
4.4 减少信用风险因素 | 第37-43页 |
4.4.1 商业银行客户风险评级发展过程 | 第37页 |
4.4.2 公积金客户信用等级评分标准制定 | 第37-41页 |
4.4.2.1 标准制定依据 | 第37-39页 |
4.4.2.2 主要指标编制说明 | 第39-41页 |
4.4.3 信用等级评定程序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1 中国农业银行客户信用评分表 | 第47-48页 |
附录2 中国工商银行客户信用评分表 | 第48-50页 |
附录3 H市住房公积金客户信用等级评分表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