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虚拟仪器 | 第11-13页 |
1.2.1 虚拟仪器平台简介 | 第11-12页 |
1.2.2 PCIE6361数据采集卡 | 第12-13页 |
1.2.3 LabVIEW概述 | 第13页 |
1.3 人体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无线体域网物理层与人体电磁特性 | 第18-26页 |
2.1 无线体域网技术 | 第18-21页 |
2.1.1 无线体域网技术概述 | 第18页 |
2.1.2 无线体域网硬件结构及分类 | 第18-19页 |
2.1.3 无线体域网节点的硬件开发 | 第19-20页 |
2.1.4 无线体域网拓扑结构 | 第20-21页 |
2.2 人体通信物理层 | 第21-23页 |
2.2.1 物理层简介 | 第21-22页 |
2.2.2 人体通信物理层 | 第22-23页 |
2.3 人体电磁特性 | 第23-25页 |
2.3.1 人体介电特性简介 | 第23页 |
2.3.2 人体组织特性模型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人体通信多耦合方式信道特性研究 | 第26-40页 |
3.1 多耦合方式等效电路建模 | 第26-32页 |
3.1.1 多耦合方式特点 | 第26-27页 |
3.1.2 等效电路建模 | 第27-31页 |
3.1.3 基于虚拟仪器的人体通信测量方式 | 第31-32页 |
3.2 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3.2.1 HCNR201高线性度模拟光耦隔离电路 | 第32-33页 |
3.2.2 三种测量方式比较 | 第33-34页 |
3.2.3 等效电路模型验证 | 第34-35页 |
3.3 信道容量估计 | 第35-39页 |
3.3.1 功率注水算法 | 第35-38页 |
3.3.2 信道容量估计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基于虚拟仪器的人体通信平台构建 | 第40-49页 |
4.1 虚拟仪器调制单元 | 第40-42页 |
4.1.1 人体通信仪器面板设计 | 第40-41页 |
4.1.2 基带信号发生器及显示模块 | 第41-42页 |
4.1.3 信号调制模块设计 | 第42页 |
4.2 虚拟仪器解调单元 | 第42-45页 |
4.2.1 ASK、FSK解调模块设计 | 第42-43页 |
4.2.2 科斯塔斯解调环设计 | 第43-45页 |
4.2.3 DAQ配置 | 第45页 |
4.3 虚拟仪器平台测试 | 第45-48页 |
4.3.1 仪器面板测试结果 | 第46-47页 |
4.3.2 三种调制解调方式通信结果 | 第47-48页 |
4.3.3 人体通信系统参数设计 | 第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人体通信系统设计实现及应用 | 第49-68页 |
5.1 人体通信系统设计原理 | 第49-50页 |
5.2 发送端设计 | 第50-54页 |
5.2.1 微处理器单元设计 | 第50-52页 |
5.2.2 FSK调制电路设计 | 第52-53页 |
5.2.3 人体通信物理层协议设计 | 第53-54页 |
5.3 接收端设计 | 第54-59页 |
5.3.1 调理电路设计 | 第54-56页 |
5.3.2 解调电路设计 | 第56-58页 |
5.3.3 主控显示电路 | 第58页 |
5.3.4 程序设计 | 第58-59页 |
5.4 人体通信系统测试 | 第59-63页 |
5.4.1 系统模块性能测试 | 第59-61页 |
5.4.2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 第61-63页 |
5.5 基于人体通信的体域网应用 | 第63-67页 |
5.5.1 电刺激器及人体通信控制端 | 第63-64页 |
5.5.2 基于人体通信的多节点电刺激系统 | 第64-66页 |
5.5.3 系统传输测试 | 第66-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和项目研究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