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7-19页 |
1.3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 第19页 |
1.3.2 研究思路上的创新 | 第19页 |
1.3.3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工业能源效率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2.1 工业能源效率概念阐述 | 第21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1-26页 |
2.2.1 以研究对象来分类 | 第21-24页 |
2.2.2 以研究方法来分类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所用方法和模型介绍 | 第26-33页 |
3.1 基于DEA的能源效率测度 | 第26-29页 |
3.1.1 DEA模型简介 | 第26-27页 |
3.1.2 基于VRS假设的能源效率测度 | 第27-28页 |
3.1.3 超效率DEA模型 | 第28页 |
3.1.4 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 | 第28-29页 |
3.2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3.2.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分析 | 第29-30页 |
3.2.2 个体时点固定效应面板分析模型 | 第30-31页 |
3.2.3 基于VEC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 第31-33页 |
第四章 省际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33-39页 |
4.1 省际能源效率测度 | 第33-35页 |
4.1.1 相关指标和数据 | 第33页 |
4.1.2 基于DEA模型能源效率测度 | 第33-35页 |
4.2 省际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4.2.1 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35-37页 |
4.2.2 基于ANN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 第37-38页 |
4.3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工业各行业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9-49页 |
5.1 工业各行业能源效率的测度 | 第39-41页 |
5.1.1 变量和来源 | 第39页 |
5.1.2 基于超效率DEA的工业各行业能源效率测算 | 第39-41页 |
5.2 工业各行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8页 |
5.2.1 工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42页 |
5.2.2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第42-43页 |
5.2.3 F检验 | 第43页 |
5.2.4 豪斯曼检验 | 第43-44页 |
5.2.5 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 | 第44页 |
5.2.6 基于个体时点固定效应模型的分析 | 第44-46页 |
5.2.7 基于行业性质分类的分析 | 第46-48页 |
5.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我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9-61页 |
6.1 我国历年工业能源效率的测算 | 第49-51页 |
6.1.1 指标与数据选取 | 第49页 |
6.1.2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能源效率测算 | 第49-51页 |
6.2 基于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51-59页 |
6.2.1 指标的选取 | 第51-52页 |
6.2.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52-54页 |
6.2.3 协整方程的建立 | 第54-55页 |
6.2.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的建立 | 第55-56页 |
6.2.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56-58页 |
6.2.6 方差分解 | 第58-59页 |
6.3 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 | 第61-64页 |
7.1 结论 | 第61-62页 |
7.2 对策与建议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