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问题及对策研究--以M公司为例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文献回顾 | 第12-15页 |
1.3.1 国外文献回顾 | 第12页 |
1.3.2 国内文献回顾 | 第12-14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财务舞弊识别相关理论及分析 | 第18-23页 |
2.1 财务舞弊识别的含义 | 第18页 |
2.2 财务舞弊识别的主体及方法 | 第18-19页 |
2.2.1 财务舞弊识别的主体 | 第18-19页 |
2.2.2 财务舞弊识别的方法 | 第19页 |
2.3 舞弊三角理论及分析 | 第19-21页 |
2.3.1 舞弊三角理论 | 第19-20页 |
2.3.2 舞弊三角理论下财务舞弊识别分析 | 第20-21页 |
2.4 “红旗标志”法及分析 | 第21-23页 |
2.4.1 “红旗标志”法 | 第21页 |
2.4.2 “红旗标志”法下财务舞弊识别分析 | 第21-23页 |
第3章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3-35页 |
3.1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现状 | 第23-26页 |
3.1.1 识别主体的识别现状 | 第23-25页 |
3.1.2 识别方法的识别现状 | 第25-26页 |
3.2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问题 | 第26-31页 |
3.2.1 识别主体问题 | 第26-30页 |
3.2.2 识别方法问题 | 第30-31页 |
3.3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1-35页 |
3.3.1 识别主体问题成因分析 | 第31-34页 |
3.3.2 识别方法问题成因分析 | 第34-35页 |
第4章 解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问题的对策 | 第35-42页 |
4.1 解决识别主体问题的对策 | 第35-40页 |
4.1.1 优化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 第35-36页 |
4.1.2 提高中介机构服务质量 | 第36-39页 |
4.1.3 监管部门应加强外部监管和惩处力度 | 第39页 |
4.1.4 银行应加强对票据的审核和管理 | 第39页 |
4.1.5 提高新闻媒体的监督意识 | 第39-40页 |
4.2 解决识别方法问题的对策 | 第40-42页 |
第5章 M公司案例分析 | 第42-59页 |
5.1 M公司简介 | 第42-43页 |
5.2 M公司财务舞弊现状 | 第43-47页 |
5.2.1 M公司财务舞弊动机 | 第43页 |
5.2.2 M公司财务舞弊手段 | 第43-47页 |
5.3 M公司财务舞弊识别现状 | 第47-48页 |
5.3.1 识别主体的识别现状 | 第47页 |
5.3.2 识别方法的识别现状 | 第47-48页 |
5.4 M公司财务舞弊识别问题 | 第48-54页 |
5.4.1 识别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48-53页 |
5.4.2 识别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53-54页 |
5.5 解决财务舞弊识别问题的对策 | 第54-57页 |
5.5.1 解决识别主体问题的对策 | 第54-57页 |
5.5.2 解决识别方法问题的对策 | 第57页 |
5.6 案例分析结论与启示 | 第57-59页 |
5.6.1 案例分析结论 | 第57-58页 |
5.6.2 案例启示 | 第58-59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 第59-6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6.2 研究局限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