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中华苦荬菜与苣荬菜药材特征和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 第12-48页 |
第一节 中华苦荬菜与苣荬菜性状与显微鉴定 | 第12-15页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2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12-15页 |
2.1 中华苦荬菜性状及显微鉴定 | 第12-14页 |
2.2 苣荬菜性装及显微鉴定 | 第14-15页 |
3 讨论 | 第15页 |
第二节 UHPLC-Q EXACTIVE轨道肼高分辨质谱分析中华苦荬菜与苣荬菜中主要化学成分 | 第15-23页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5-16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16-18页 |
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 第16页 |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16页 |
2.3 UHPLC-Q EXACTIVE ORBITRAP-HRMS分析条件 | 第16页 |
2.4 中华苦荬菜中主要化学成分的鉴定 | 第16-18页 |
2.5 苣荬菜中主要化学成分的鉴定 | 第18页 |
3 结论 | 第18页 |
4 讨论 | 第18-23页 |
第三节 中华苦荬菜与苣荬菜HPLC指纹图谱建立 | 第23-38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23-24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24-36页 |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4页 |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24页 |
2.3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24页 |
2.4 方法学考察 | 第24-30页 |
2.5 建立指纹图谱 | 第30-36页 |
3 结论 | 第36页 |
4 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节 中华苦荬菜与苣荬菜HPLC-UV多成分含量测定 | 第38-48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3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8-47页 |
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38页 |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第38页 |
2.3 色谱条件 | 第38-39页 |
2.4 方法学考察 | 第39-45页 |
2.5 测定结果 | 第45-47页 |
4 结论 | 第47-48页 |
5 讨论 | 第48页 |
第二部分 中华苦荬菜与苣荬菜药理作用的研究 | 第48-56页 |
第一节 中华苦荬菜与苣荬菜保肝作用比较研究 | 第49-5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49-50页 |
4 结论 | 第50-51页 |
第二节 中华苦荬菜与苣荬菜抗炎作用比较研究 | 第51-5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1.1 动物 | 第51页 |
1.2 试药与试剂 | 第51页 |
1.3 仪器 | 第51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51-55页 |
2.1 中华苦荬菜与苣荬菜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 第51-53页 |
2.2 样品提取物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 第53-54页 |
2.3 样品提取物对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影响 | 第54页 |
2.4 样品提取物对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6页 |
第三部分 中华苦荬菜与苣荬菜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灰色关联分析 | 第56-62页 |
1 中华苦荬菜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 | 第57-60页 |
1.1 设置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 | 第57页 |
1.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第57-58页 |
1.3 计算关联系数 | 第58-59页 |
1.4 计算关联度 | 第59-60页 |
2 中华苦荬菜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 | 第60-61页 |
2.1 设置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 | 第60页 |
2.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第60页 |
2.3 计算关联系数 | 第60-61页 |
2.4 计算关联度 | 第61页 |
3 结论 | 第61-62页 |
4 讨论 | 第62页 |
总结 | 第62-64页 |
附录 中华苦荬菜与苣荬菜UHPLC-Q Exactive检测结果部分化学成分结构式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综述 中华苦荬菜与苣荬菜的研究进展 | 第69-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