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纳米级钯/铁对AOCs及偶氮染料的催化还原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14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3页
    1.2 本实验研究内容第13-14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4-25页
    2.1 零价铁还原技术发展第14-15页
        2.1.1 双金属体系第14页
        2.1.2 零价铁表面钝化层的去除第14页
        2.1.3 纳米零价铁第14-15页
    2.2 纳米零价铁改进技术第15-17页
        2.2.1 纳米零价铁分散稳定第15-16页
        2.2.2 负载型纳米零价铁第16-17页
        2.2.3 包覆型纳米零价铁第17页
    2.3 零价铁还原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第17-20页
        2.3.1 含氯有机物废水第17-18页
        2.3.2 偶氮染料废水第18-19页
        2.3.3 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第19页
        2.3.4 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第19-20页
        2.3.5 硝酸盐废水第20页
    2.4 芳香族有机氯化物第20-22页
        2.4.1 2,4-二氯苯氧乙酸(2,4-D)第20-21页
        2.4.2 2.4-二氯苯酚(2,4-DCP)第21-22页
    2.5 活性红X3B第22-23页
    2.6 海藻酸钠第23-24页
    2.7 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三章 实验部分第25-36页
    3.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第25-26页
    3.2 实验方法第26-29页
        3.2.1 制备方法第26-27页
            3.2.1.1 纳米Pd/Fe制备方法第26-27页
            3.2.1.2 海藻酸钠纳米铁小球制备第27页
            3.2.1.3 海藻酸钠纳米Pd/Fe小球制备第27页
        3.2.2 还原脱氯实验及装置第27-28页
        3.2.3 脱色实验及装置第28-29页
    3.3 分析方法第29-34页
        3.3.1 PA、2-CPA、2,4-D分析方法第29-30页
        3.3.2 P、2-CP、2.4-DCP分析方法第30-32页
        3.3.3 苯胺分析方法第32-33页
        3.3.4 活性红X3B分析方法第33-34页
            3.3.4.1 最大吸收波长测定第33-34页
            3.3.4.2 标准曲线测定第34页
    3.4 表征方法第34-36页
        3.4.1 纳米Pd/Fe及EDTA改进纳米Pd/Fe反应前后的SEM表征第34页
        3.4.2 纳米Pd/Fe及EDTA改进纳米Pd/Fe的XPS表征第34-35页
        3.4.3 纳米铁的TEM表征第35页
        3.4.4 海藻酸钠纳米铁小球的SEM表征第35-36页
第四章 EDTA对纳米Pd/Fe还原脱氯的影响第36-66页
    4.1 EDTA改进纳米Pd/Fe还原脱氯2,4-D第36-45页
        4.1.1 EDTA对纳米Pd/Fe还原脱氯的影响第36-38页
            4.1.1.1 纳米Pd/Fe还原脱氯2,4-D第36-37页
            4.1.1.2 EDTA对零价铁吸附2,4-D的影响第37-38页
        4.1.2 EDTA投加浓度对2,4-D还原脱氯的影响第38-39页
        4.1.3 2,4-D浓度对纳米Pd/Fe还原脱氯2,4-D的影响第39-40页
        4.1.4 初始pH值对纳米Pd/Fe还原脱氯2,4-D的影响第40-41页
        4.1.5 钯负载率对纳米Pd/Fe还原脱氯2,4-D的影响第41-43页
        4.1.6 温度对纳米Pd/Fe还原脱氯2,4-D的影响第43-44页
        4.1.7 搅拌速率对纳米Pd/Fe还原脱氯2,4-D的影响第44-45页
    4.2 EDTA对纳米Pd/Fe还原脱氯2,4-DCP的影响第45-53页
        4.2.1 EDTA对2,4-DCP以及Phenol的吸附影响第45-47页
        4.2.2 EDTA对2,4-DCP还原脱氯的影响第47-49页
        4.2.3 2,4-DCP浓度对纳米Pd/Fe还原脱氯2,4-DCP的影响第49-50页
        4.2.4 钯负载率对Pd/Fe还原脱氯2,4-DCP的影响第50-51页
        4.2.5 温度对Pd/Fe还原脱氯2,4-DCP的影响率第51-52页
        4.2.6 初始pH对Pd/Fe还原脱氯2,4-DCP的影响第52-53页
        4.2.7 搅拌速率对纳米Pd/Fe还原脱氯2,4-DCP的影响第53页
    4.3 2,4-D与2,4-DCP还原脱氯比较第53-55页
    4.4 EDTA改进纳米铁还原脱氯机理研究第55-59页
        4.4.1 SEM表征第55-56页
        4.4.2 XPS表征第56-58页
        4.4.3 EDTA改进纳米Pd/Fe还原脱氯2,4-D机理探讨第58-59页
    4.5 EDTA改进纳米Pd/Fe还原脱氯2,4-D动力学第59-62页
        4.5.1 温度对纳米Pd/Fe还原2,4-D的影响第60-61页
        4.5.2 2,4-D浓度对纳米Pd/Fe还原2,4-D的影响第61-62页
    4.6 EDTA改进纳米Pd/Fe还原脱氯2,4-DCP动力学第62-65页
        4.6.1 温度对纳米Pd/Fe还原2,4-DCP的影响第63页
        4.6.2 钯负载率对纳米Pd/Fe还原2,4-DCP的影响第63-65页
    4.7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海藻酸钠包裹纳米铁催化还原活性红X3B第66-80页
    5.1 海藻酸钠纳米铁小球特性第66-68页
    5.2 SA-nZVI beads催化还原活性红X3B实验第68-69页
    5.3 SA-nZVI beads催化还原活性红X3B影响因素第69-76页
        5.3.1 海藻酸钠浓度的影响第69-71页
        5.3.2 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第71-72页
        5.3.3 纳米铁含量的影响第72-73页
        5.3.4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73-74页
        5.3.5 pH的影响第74-75页
        5.3.6 催化剂Pd的影响第75-76页
    5.4 海藻酸钠纳米铁小球的回收利用第76-77页
    5.5 反应机理初步探讨第77-79页
    5.6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1页
    6.1 结论第80页
    6.2 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91页
致谢第91-9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铃薯废渣基活性炭制备及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滇池噬藻体的分离纯化及蓝藻和噬藻体psbA基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