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 第12-14页 |
1.5.1 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1.5.2 难点 | 第13页 |
1.5.3 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2.1 影子银行的概念和构成 | 第14-17页 |
2.1.1 国外研究 | 第14-15页 |
2.1.2 国内研究 | 第15-17页 |
2.2 影子银行的规模测度 | 第17-19页 |
2.2.1 直接法 | 第17页 |
2.2.2 间接法 | 第17-19页 |
2.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 第19-24页 |
2.3.1 理论研究 | 第19-21页 |
2.3.2 实证研究 | 第21-24页 |
3 影子银行的国际概况 | 第24-42页 |
3.1 总体概况 | 第24-26页 |
3.2 跨国家(地区)比较 | 第26-28页 |
3.3 美国影子银行的界定、测度及信用创造机制 | 第28-40页 |
3.3.1 范围界定 | 第28-29页 |
3.3.2 发展现状 | 第29-33页 |
3.3.3 规模测度 | 第33-36页 |
3.3.4 信用创造过程 | 第36-40页 |
3.4 中美影子银行比较 | 第40-42页 |
4 中国影子银行的界定、测度及信用创造机制 | 第42-56页 |
4.1 范围界定 | 第42页 |
4.2 发展现状 | 第42-46页 |
4.2.1 委托贷款 | 第42-43页 |
4.2.2 信托贷款 | 第43-44页 |
4.2.3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 第44-45页 |
4.2.4 民间金融 | 第45-46页 |
4.3 规模测度 | 第46-52页 |
4.3.1 银行体系内的影子银行规模 | 第46页 |
4.3.2 银行体系外的影子银行规模 | 第46-50页 |
4.3.3 影子银行的总体规模 | 第50-52页 |
4.4 信用创造过程 | 第52-56页 |
4.4.1 银行体系内的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以银信合作为例 | 第52-53页 |
4.4.2 银行体系外的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以民间金融为例 | 第53-54页 |
4.4.3 中外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比较 | 第54-56页 |
5 中国影子银行的影响研究 | 第56-78页 |
5.1 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基于银行信贷渠道的分析 | 第56-59页 |
5.1.1 不考虑影子银行 | 第56-58页 |
5.1.2 考虑影子银行 | 第58-59页 |
5.2 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实证检验 | 第59-78页 |
5.2.1 影子银行与经济总产出的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模型 | 第60-65页 |
5.2.2 影子银行对经济总产出的贡献度分析:VAR模型 | 第65-78页 |
6 结论和建议 | 第78-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