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2.2 创新点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和方案设计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方案设计 | 第18-20页 |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 | 第20-22页 |
1.4.1 研究重点难点 | 第20-21页 |
1.4.2 解决方案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34页 |
2.1 群体智慧的研究 | 第22-25页 |
2.1.1 群体智慧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2.1.2 群体智慧特征的研究 | 第23-25页 |
2.2 社交媒体不实信息传播的研究 | 第25-30页 |
2.2.1 社交媒体不实信息概念的界定 | 第25-28页 |
2.2.2 社交媒体传播特征研究 | 第28-29页 |
2.2.3 不实信息的传播研究 | 第29-30页 |
2.3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 第30-32页 |
2.4 群体行为学研究 | 第32-33页 |
2.5 文献评述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应对社交媒体不实信息传播的现状研究 | 第34-41页 |
3.1 传统应对社交媒体不实信息传播的方法和技术 | 第34-36页 |
3.2 群体智慧应对社交媒体不实信息的传播 | 第36-38页 |
3.3 群体智慧应对社交媒体不实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3.3.1 应急时效性和效果有限 | 第38-39页 |
3.3.2 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 第39页 |
3.3.3 知识产权与价值分配问题 | 第39-40页 |
3.3.4 群体决策的效率问题 | 第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群体智慧抑制社交媒体不实信息传播的因素分析 | 第41-53页 |
4.1 群体智慧抑制不实信息传播理论模型假设 | 第41-45页 |
4.1.1 群体批判性思维 | 第42-43页 |
4.1.2 众包作用 | 第43页 |
4.1.3 群体反驳和举证 | 第43-44页 |
4.1.4 群体成员的异质性 | 第44-45页 |
4.2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4.2.1 问卷设计 | 第45-46页 |
4.2.2 数据的收集 | 第46页 |
4.3 调研数据分析 | 第46-52页 |
4.3.1 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6-47页 |
4.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47-49页 |
4.3.3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及评价 | 第49-51页 |
4.3.4 结构方程模型结论与分析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群体智慧抑制不实信息传播的行为学实证研究 | 第53-68页 |
5.1 理论假设 | 第53-54页 |
5.2 研究设计 | 第54-55页 |
5.3 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55-67页 |
5.3.1 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5-56页 |
5.3.2 以真实性判断为变量的不实信息传播研究 | 第56-61页 |
5.3.3 以转发概率为变量的不实信息传播研究 | 第61-66页 |
5.3.4 结论与分析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基于意识网模型的群体智慧抑制不实信息传播模拟 | 第68-79页 |
6.1 意识网模型理论分析 | 第68-72页 |
6.1.1 意识网模型简介 | 第68-69页 |
6.1.2 意识网模型图的层次分析 | 第69-72页 |
6.1.3 基于意识网模型图模拟的合理性分析 | 第72页 |
6.2 意识网模型的构建 | 第72-78页 |
6.2.1 外滩踩踏事件的相关不实信息舆情分析 | 第72-74页 |
6.2.2 外滩踩踏事件的意识网模型图 | 第74-76页 |
6.2.3 意识网模型图层次分析 | 第76-7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七章 群体智慧抑制不实信息传播的对策建议 | 第79-84页 |
7.1 提高公众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批判思维意识 | 第79-80页 |
7.2 激励公众积极参与不实信息的反驳举证 | 第80-81页 |
7.3 建立“不实信息解决方案”数据库 | 第81页 |
7.4 减少不实信息直接传播者或减少其影响力 | 第81-82页 |
7.5 政府等相关组织及时回应和辟谣 | 第82-83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8.1 研究结论启示 | 第84页 |
8.2 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附录 | 第93-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