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苏州市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 第13-14页 |
1.1.2 老新村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 第14页 |
1.1.3 老新村的物质环境亟待适老化优化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3.1 老年人 | 第16页 |
1.3.2 老新村 | 第16-17页 |
1.3.3 老新村公共空间 | 第17-18页 |
1.3.4 适老化更新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相关支撑理论 | 第21-28页 |
2.1 国外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2.1.1 国外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理论研究 | 第21-22页 |
2.1.2 国外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及更新实践案例 | 第22-23页 |
2.2 国内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2.2.1 国内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理论研究 | 第23页 |
2.2.2 国内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及相关更新实践 | 第23-24页 |
2.3 相关支撑理论 | 第24-26页 |
2.3.1 场所理论 | 第24页 |
2.3.2 积极老化理论 | 第24-25页 |
2.3.3 生活圈理论 | 第25-26页 |
2.3.4 渐进式更新理论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老新村老年人特征与居住公共空间的适老化问题 | 第28-40页 |
3.1 老年人基本特征及需求 | 第28-31页 |
3.1.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需求 | 第28-29页 |
3.1.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需求 | 第29-30页 |
3.1.3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及需求 | 第30-31页 |
3.2 老年人室外活动类型及特点研究 | 第31-34页 |
3.2.1 必要性活动及其特点 | 第31-32页 |
3.2.2 自发性活动及其特点 | 第32-33页 |
3.2.3 社会性活动及其特点 | 第33-34页 |
3.3 老年人室外活动内容及其空间需求 | 第34-36页 |
3.3.1 娱乐休闲型活动 | 第34-35页 |
3.3.2 体育健身型活动 | 第35页 |
3.3.3 驻留休憩型活动 | 第35页 |
3.3.4 步行游憩型活动 | 第35-36页 |
3.3.5 景观观赏型活动 | 第36页 |
3.4 适宜老年人的老新村公共空间特性 | 第36-38页 |
3.4.1 空间突出层次性 | 第36-37页 |
3.4.2 空间注重边界,强调领域性 | 第37页 |
3.4.3 空间功能的复合性和渗透性 | 第37-38页 |
3.5 老新村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的一般原则 | 第38-39页 |
3.5.1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38页 |
3.5.2 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38-39页 |
3.5.3 邻里长续的原则 | 第39页 |
3.5.4 安全舒适的原则 | 第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苏州市老新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调查分析 | 第40-61页 |
4.1 苏州市老新村基本概况 | 第40-42页 |
4.1.1 老新村改造现状 | 第40-41页 |
4.1.2 老新村与其他住区的区别 | 第41-42页 |
4.2 调研前期准备 | 第42-44页 |
4.2.1 调研对象选择 | 第42-43页 |
4.2.2 调研计划与方法 | 第43页 |
4.2.3 调研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43-44页 |
4.3 苏州市老新村实态调研 | 第44-50页 |
4.3.1 调研老新村的基本概况 | 第44-47页 |
4.3.2 老新村老年群体基本信息 | 第47-50页 |
4.4 老新村公共空间现状问题整理与分析 | 第50-60页 |
4.4.1 活动空间方面 | 第50-55页 |
4.4.2 绿化景观方面 | 第55-57页 |
4.4.3 基础设施方面 | 第57-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苏州老新村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 | 第61-79页 |
5.1 老新村公共空间更新的前提及目标 | 第61-62页 |
5.1.1 以宜老为目标的老新村更新 | 第61页 |
5.1.2 老新村公共空间更新的前提 | 第61页 |
5.1.3 老新村公共空间更新的目标 | 第61-62页 |
5.2 老新村活动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 | 第62-67页 |
5.2.1 完善空间布局,增加适老活动空间 | 第62-64页 |
5.2.2 通过环境改造,充分利用闲置空间 | 第64-65页 |
5.2.3 增设适老活动的交往空间 | 第65-66页 |
5.2.4 完善活动空间层次及功能 | 第66-67页 |
5.3 老新村绿化景观适老化更新策略 | 第67-70页 |
5.3.1 增加绿化面积,营造舒适环境 | 第68-69页 |
5.3.2 立体化配植,构建丰富层次 | 第69页 |
5.3.3 增加绿化的后期养护工作 | 第69-70页 |
5.4 老新村配套设施适老化更新策略 | 第70-78页 |
5.4.1 增加适老的公共服务设施 | 第70-75页 |
5.4.2 增设新村适老配套服务用房 | 第75-76页 |
5.4.3 改善道路交通设施 | 第76-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79页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图表目录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录 | 第88-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